长沙湘江风光-朱张渡

长沙湘江风光-朱张渡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9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213

标签:

摘要: 一条湘江穿长沙城而过,为城市增添了几许秀色,却也成了天然的交通阻隔,东西往返,必得依靠艄公摆渡,于是便有了舟楫,有了渡口。风雨城南几十年,摩挲碑碣思依然。即今遥望朱张渡,犹是秋高月在天。这首诗歌的作者叫方维夏,1912年起在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任教。1935年在...

一条湘江穿长沙城而过,为城市增添了几许秀色,却也成了天然的交通阻隔,东西往返,必得依靠艄公摆渡,于是便有了舟楫,有了渡口。风雨城南几十年,摩挲碑碣思依然。即今遥望朱张渡,犹是秋高月在天。这首诗歌的作者叫方维夏,1912年起在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任教。1935年在湘粤赣边区游击战争中被捕遇害。诗中的“城南”指城南书院,旧址就在方维夏任教的第一师范,当时社会正在动荡之中,城南书院早已面目全非,独剩故迹让人怀想。而作者遥望的朱张渡则是长沙湘江上的一个古 渡口。

长沙城三面环水,自古以来渡口就很多,但朱张渡是与众不同的一个。假使我们将文化古迹定位在地图上,就会发现朱张渡对于古城长沙来说是意味深长的,他一头系着岳麓书院,一头系着城南书院,而岳麓书院以西是修身养性的静墟山林,城南书院以北则是休养生息的市井。江上桅樯穿流,洲上云树如烟,山、水、洲、城都被两座庭院共有的这个古渡口捆绑在了一起。据记载,南宋时期的1167年秋天,理学大师朱熹从福建崇安专程来到长沙造访另一位著名学者张轼.两人在岳麓书院和张轼的城南书院寓所进行了两个月的理学讨论。但由于两地有湘江阻隔,于是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

于湘江之上,后人据此将他们过江的渡口称为朱张渡。相传二人曾将渡口西岸命名为文津,通往岳麓书院的古道命名为文津道,将东岸命名为道岸。两位大儒在岳麓书院设坛论辩,首开会讲之风,引来远近学子云集于斯,三天三夜,人们几乎把这里水池的水都喝干了。张拭过世后的1194年,朱熹任湖南安抚史,移节长沙,仍取道古渡往来于岳麓书院与官衙公署。白天办公,夜间讲学,相从的门徒多达千人,渡口的繁华景象可想而知。

1972年,湘江一桥终于贯穿东西两岸。一桥飞渡,结束了那些靠摆渡过江的日子。二十年后,湘江二桥即北大桥又傲然横卧湘江。近年来,长沙的变化更是日新月异。继湘江三桥在本世纪初建成通车之后,湘江四桥、五桥、六桥如今也已展露雄姿。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