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大一统志》的地名学成就

元朝《大一统志》的地名学成就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367

标签:

摘要: 元朝建立后,全国出现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为了显示“皇元疆里无外之大”的盛况,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命札马鲁丁、虞应龙等编纂一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经过六年努力,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

元朝建立后,全国出现了空前大一统的局面,“我元四极之远,载籍之所未闻、振古之所未属者,莫不涣其群而混于一”,为了显示“皇元疆里无外之大”的盛况,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命札马鲁丁、虞应龙等编纂一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经过六年努力,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完成,凡755卷,名《大一统志》,藏之秘府。是为《元一统志》的初修本。以后陆续得到《云南图志》、《甘肃图志》、《辽阳图志》等资料,倡议重修,由孛兰朌、岳铉主其事,至大德七年(1303年)书成,共1300卷,定名为《大元大一统志》。是为《元一统志》的再修之本。

《元一统志》关于各路、府、州、县的记述,继承唐《元和志》、北宋《寰宇记》、南宋《舆地纪胜》等书成例,将记述内容归纳为路的辖县、路的沿革、州县沿革、坊郭乡镇、各路至上都大都里至、各县至上都大都里至、名山大川、土产、风俗形胜、古迹、寺观祠庙、宦迹、人物等13个门类。它所引用的资料,大抵不出《元和志》、《寰宇记》、《舆地纪胜》、宋金元初所修地方志乘和图册等的范围,其中引用《元和志》、《寰宇记》比较普遍,南方各行省引用《舆地纪胜》较多,边疆地区材料则依靠《西蜀编》、《云南志》、《坊州图经》及当时新编的云南、甘肃、辽阳等图志。如果这些地理志书还不解决问题,则引用宋金元初各种地志,见于现存残卷引录的不下百种,常见的有《九域志》、《宋沿革志》、张洽《地理沿革表》、《金大定职方志》、《方舆枢要》、《安康郡志》、《西瓯图志》、《至元嘉禾志》等。由于《元一统志》保存了宋、金、元初旧志的许多史料,因而在方志学史上具有很大价值。

《元一统志》被称为“宇宙之巨观、堪舆之宏制”。但大约于明代修成《大明一统志》后遭摒弃、散落,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已散佚无传”。现仅存元至正刻本残卷、旧钞本44卷及《永乐大典》、《大明一统志》、《钦定日下旧闻考》等书的零星引文,篇幅不足原书的4%,因而有的学者认为:“设使其全帙尚在,学者必奉为鸿宝,而《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不得专美于前,明、清二代之《一统志》亦未能独步于后也。”今人赵万里(1905—1980)收辑佚文,认真校核,将其汇为《元一统志》上、下两册,196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元一统志》解释大都城内49坊坊名的来历,大多取古书文意为名。例如:咸宁坊“取《尚书》‘野无遗贤、万国咸宁’之义以名”,五福坊“取《洪范》‘五福’之义以名”,邻德坊“取《论语》‘德不孤必有邻,之义以名”,乾宁坊“地在西北乾位、取《周易》4乾卦万国咸宁’之义以名”,宜民坊“取《毛诗》‘宜民宜人’之义以名”,同乐坊“取《孟子》‘与民同乐,之义以名”,五云坊“取唐诗‘五云多处是三台,之义以名”等。总计以《尚书》为名10坊、以《周易》为名六坊、以《毛诗》为名四坊、以《孟子》为名三坊、以唐诗为名二坊,以及还有以《论语》、《左传》、先秦故事为名的坊名。这些书籍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元统治者以儒家经典文义来命名大都坊名,说明其统治业已完全汉化。

《元一统志》的地名渊源解释非常丰富,如下:

1.形象地名;2.传说地名;3.词义地名;4.史迹地名;5.因山为名;6.物产地名;7.地形地名;8.人物地名;9.因水为名;10.方位地名;11.数字地名;12.因城、镇、乡、村为名;13.语讹地名;14.避讳地名;15.气候地名;16.颜色地名;17.交通地名;18.祥瑞地名;19.以古诗为名20.其他

以上总计为《元一统志》所解释渊源的地名超过三百处。虽然这些渊源解释很多都是承袭了以往地理总志或地方志书的内容,但有相当一部分典籍如今已散佚无存,故《元一统志》所引亦弥足珍贵。如上例7所举石尖峰一条,所引《隋图经》早已亡佚,关于石尖峰来历的解释也不见于《元和志》、《寰宇记》等书。又如例5所举古铜州城条,其云引自《九域志》,但查今本《元丰九域志》卷九容州沿革,绝无此语;《新定九域志》卷九容州“古迹”门也仅有“古铜州城”四个字而已,则其所引《九域志》极可能为已佚之《政和重修九域志》。

《元一统志》也继承了以往一些地名命名的原则。例如绵山:“山在县东三十里,有寺,以山为名”;故兴道县:“后魏宣武帝正始中分置始兴县,因山取名”;岷州“因山以为称”;直罗废县:“唐武德三年分三川、洛交于此置县,因城为名”故昇平县:“唐天宝十二载刺史罗希奭奏析宜君县西北界昇平乡等三乡以置之,以乡为名”;延安路甘泉亭“以泉得名”。“因山为名”、“因城为名”、“以乡为名”、“以泉得名”等地名命名原则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又如,赵渎条关于“别名”、盟津条关于“异名”、冷泉条关于“俗名”的概念,历史上也早就产生了。

关于地名用字与地名读音,《元一统志》也有独到的见解。如皮城:“在济源县东南二十八里,周围四里六十步。皮城之名,不见经史。按《后汉郡国志》云:河内波县,波有缔城、沁水。……沁水在县之东北,近于波,即今皮城,疑是古波城也,其一字之误欤?郵道元《水经》亦云:溟水东北经故波县北。今溴水经皮城北过,即‘皮’为‘波’尤明矣。又,汉封不害为‘皮侯’是也。”又如朝阳西城:“王襄《辨方志》云:古朝阳县,属南阳县,在朝水之阳;又有西城,疑当时朝水为患,移其城垒耳。其地今属朝王村,俗呼刁城。王、阳声相近。”

在某些场合,《元一统志》还纠正了前人记述地名的失误,表达了作者的观点。例如白壁岭:“在太谷县南七十五里。《寰宇记》云在县北,误也。”又如始安岭:“在临桂县西一里。按本路图册云:秦时开五岭之数也。李白诗:桂水分五岭、杜甫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自秦时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考之地志,乃人岭之途五耳,非皆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逾大庾、人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人连,三也;自道人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

由于《元一统志》散佚,从现存断简残页难窥其全貌。就今存佚文而言,它继承了一些地名命名的原则,地名渊源解释超过三百处,在地名考证、地名用字,地名读音方面也有一些独特的看法,因而《元一统志》在中国地名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