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农牧界线的北移和内缩

秦汉时期农牧界线的北移和内缩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444

标签:

摘要: 上述农牧界线到了秦汉时代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中原王朝势力的扩展和汉民 族大量迁人边区而引起的。秦始皇三十三年派蒙恬逐匈奴,取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 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

上述农牧界线到了秦汉时代发生了变化。这是由于中原王朝势力的扩展和汉民 族大量迁人边区而引起的。秦始皇三十三年派蒙恬逐匈奴,取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 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三十六年又迁三万家于北河榆中地区。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的结果,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不久,始皇死,蒙恬被杀,接着爆发了农民大起义,秦王朝随之覆灭,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

汉代初年与匈奴以朝那、肤施为界,大致即战国时代的农牧分界线。到了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从内地迁去近百万从事农耕的汉族人民安置在北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据《汉书•地 理志》记载,西汉末年山陕峡谷流域、泾渭北洛河上游、晋北高原以至河套地区,人口竟达310余万。这就必须开辟大量耕地,才能维持这些人口的生存。于是武帝元封年间,农垦区向北推进,“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眩雷塞在今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东部。至元帝初元五年北假地区仍置有田官。

20世纪60年代在今套西乌兰布和沙区内就发现过汉代垦区的遗迹。在河西走廊消灭了匈奴休屠王、浑邪王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35县,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迁去大批农业人口,兴修水利,开辟农田。在居 延出土的汉简中有关河西地区屯田水利的资料十分丰富。西面拓疆至陇西,羌人被迫迁至青海湖周围及其以西地区,令汉人进入河湟地区,大规模开设屯田。总之,自汉武帝以后,北部农牧界线大大地向北推进,除了中间有一块伊克昭盟部分草原外,农耕区西面已达套西乌兰布和沙区、贺兰山、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北面已抵河套以北的阴山山脉,东面仍沿着长城一线。

东汉初年因匈奴南进,一度放弃了从河套至晋北的沿边诸郡,迁人民于内地。 公元50年南匈奴内附,才恢复了沿边八郡。其后南匈奴大批内迁,散居于西河、北 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一带。其中还杂有羌、胡、乌桓等族。西部羌人自东汉初年以来就不断叛乱,向内地侵犯。安帝以后,金城、陇西、安定、北地、上郡等郡的郡治和汉民都从今陇右、陕北一带东迁至渭河流域,大批以匈奴、羌族为主包括乌桓、鲜卑等杂胡人居泾渭北洛河上游和山陕峡谷流域的沿边八郡。汉人内迁和游牧民族大批人居农耕区,必然造成农牧界线形势的变化。据谭其骧教授的估计,入居缘边诸郡的从事畜牧业的民族总数在百万左右,而从事农耕生产的汉族人口却大量下降。其必然引起农牧界线的内缩,具体情况虽不甚明了,但沿边八郡大部分土地已成为半农半牧区或农牧交错区,当属无疑。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已无力维持对边区的统治,终于放弃了朔方、 五原、云中、定襄、西河、上郡、北地七郡的全部土地和安定郡的一部分,同时也放弃了桑乾河上游代郡、雁门二郡各一部分百姓南奔”,“塞下皆空”。这些地区全为弟胡所居。三国时南匈奴三万余落人居于汾河流域,西晋武帝泰始年间继续有大批匈奴人居汾河流域。

太康年间又有匈奴十余万人入居关中的雍州,当时关中地区人口约有百万余,而“戎狄居半”。大量北方游牧民族人居中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加剧,最后导致长达百余年的十六国的混战时期,农业人口大批死亡和流徙,耕地大批荒芜,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北方各游牧部落居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一部分已逐渐汉化而从事农耕。如上党羯人石勒即为人耕奴。《周书•异域传上》记载:“自离石以西,安定以东,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间,种落繁炽,亦知种田。”但对于大多数匈奴、鲜卑、氐、弟等族,畜牧业仍占相当重要地位。晋末洛阳匮乏,前凉以“马五百匹,毯布三万匹”为献。前赵兵锋逼临境下,前凉遣使称藩,献马1500匹,牛3000头,羊10万头。《西河旧事》:“河西牛羊肥,酪过精好。”其他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多以俘牛羊为数。可见当时黄河流域北部地区,畜牧业已占相当的比重,农耕地和牧地错居杂处,农耕区的北界大约已内缩至渭河平原北缘、汾河中游和河北中北部一线了。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