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洪涝灾害空间分布 相关链接 洪涝灾害空间分布 长江流域易涝区分布广泛,特别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更是洪涝灾害多发、重发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年份涝渍农田1150万亩,大水年份涝渍农田更多,如1931年受洪灾的农田中约有60%先涝后洪,1954年受洪灾的农...
洪涝灾害空间分布
长江流域易涝区分布广泛,特别是中下游平原地区,更是洪涝灾害多发、重发地区。据不完全统计,一般年份涝渍农田1150万亩,大水年份涝渍农田更多,如1931年受洪灾的农田中约有60%先涝后洪,1954年受洪灾的农田中约有2400万亩也是先涝后洪。黄忠恕利用历史资料和现代观测资料,对500年来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分布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得到以下的空间分布规律:
中下游干流地区的洪涝灾害最为频繁严重。这一地区一级洪涝灾害和二级偏涝灾害的频率都很高,尤其是一级频率最为突出,沿江的江陵、岳阳、武汉、九江、安庆、南京、扬州和上海8个地区一级洪涝频率平均为10.10%,高于全流域平均值86%约30%。中下游干流一级和二级综合频率大多在35.0%〜40.0%,也明显高于全流域两级洪涝综合频率31.34%。
全流域洪涝灾害呈现两个高发中心。一个中心地带分布在湖北荆江地区、湖南四水中下游、洞庭湖区、鄱阳湖区、下游干流至长江三角洲一线,其洪涝灾害频率普遍在10.0%以上。这一洪涝多发地带与中下游初夏梅雨期平均雨带位置相吻合,从而表明天气气候和降雨分布与洪涝灾害的密切关系。在这一洪涝多发地带上又存在两个高发中心区,分别与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基本相对应,进一步说明地理环境和水系特征与洪涝灾害也有密切的关系。另一个中心地带呈东北一西南向分布于汉江上游至长江上游一带,它对应于盛夏时期该地区的主雨带位置。在这一洪涝多发地带上,除位于中心区的安康(11.96%)和汉中(10.59%)的洪涝频率较高外,长江上游地区的洪涝频率普遍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云贵高原地区为全流域洪涝灾害最轻和最少的地区。其一级洪涝频率在2.0%〜4.0%,二级偏涝频率多在20.0%以下,是全流域最少或接近最少的地区。一级和二级的综合频率为22.21%,为全流域的最小值。全流域洪涝灾害少发地区也呈现两个分布带。一条呈东北一西南向位于云贵高原、三峡地区至汉江中游一线;另一条呈东西向,分布于江南的南部。这两条少洪涝地带交会于云贵高原,在此形成全流域最小的洪涝频率(2.16%〜2.55%)。相反,在赣东北有一块全流域最高洪涝频率区,中心频率达14.90%。它反映了赣东北最强暴雨中心区的山洪灾害非常突出的特性。
流域其他大部地区的一级和二级洪涝灾害的综合频率比较接近,大多在3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