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内九外七皇城四”一-在北京的老话儿里,皇城是有四门的。清朝的统治者希望能“长治久安,天下太平”,所以在给皇城的建筑取名时,就恰到好处地用上了“安”、“和”两字。紫禁城内的三大殿以“和”为名,这样相应地皇城的四座门,也各取了一个“安”字,并且天与地,东与西两相...
“内九外七皇城四”一-在北京的老话儿里,皇城是有四门的。清朝的统治者希望能“长治久安,天下太平”,所以在给皇城的建筑取名时,就恰到好处地用上了“安”、“和”两字。紫禁城内的三大殿以“和”为名,这样相应地皇城的四座门,也各取了一个“安”字,并且天与地,东与西两相对应,寄希望为“外安内和”。
而就在这皇城的四门当中,存在着一处北京城里少有的破坏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格局的地方。明朝修建皇城时,由于在宫城的西华门外是宽阔的中海水面,不能东西直行,这样就只好破坏一下规矩,把西安门安在了北海和中海之间的一条通道上。
从明清皇城布局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在西安门内设置的大多是供给紫禁城内日常生活的各种作坊、仓库。而在一水之隔的地安门与东安门内则集中着像光禄寺、 皇史晟这样的皇家庙宇、内务衙署。这样的布局,充分利用了宽阔的中海水面,它将日常的生活不可缺少却也异常嘈杂的琐事放在了中海的西岸,从而保证了东岸办事衙门和紫禁城里的宁静。
皇城的北门是地安门,过去人们也把它叫做“后门”。根据前朝后市的古礼,地安门外自古便是集市汇聚之地。到了民国时,东安门在军阀混战中被拆毁,后来国民政府便将“皇城”中皇帝的“皇”字,改为了黄色的“黄”,一字之差掩饰了拆城的非议。后来皇城上的另外两座城门也先后消失了踪影,而惟一留存至今的便只有皇城的南大门——天安门了,可谓是一道门中之门明代天安门叫“承天门”,意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直到清顺治八年方才建成今天的形制,并且改叫“天安门”。这座原来代表了帝王尊严和社稷江山的城门,在历史的浪潮中,逐渐演变为一座历史之门。而在天安门外曾经的那个T形广场上,还有着三座也同样被称为是皇城城门的大门,而它们正是当年进人天安门时所要走的第一道门。
与今天正方形的广场不同,五十多年前的天安门广场是T字形的。而在更早的明清时期,T形广场是封闭式的,广场东、西、南三面的墙上各开有一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正南面是大明门。
大明门是天安门的外拱门。并不高大的大明门,分隔了皇权的肃穆与尘世的喧嚣。历史上,它被形容是一座“国门”。因为它总是国叫什么,它就叫什么。明代,它叫做“大明门,到了清代,它就改叫了 “大清门”;等后来到了民国,它就又改称“中华门”了。传说在民国刚成立时,当局原打算在旧匾额的背面刻上“中华门”了事。可当取下匾额后,才发现在它的背后居然刻着“大明门”三个字。这种跨越了三百年的默契,解构了这座代表王朝兴废的大门。
今天人们通过对皇城的测量,从大明门到景山的距离是二千五百米,而从大明门到太和殿前的广场为一千五百四十五米,两者之比为0.618,这个数字所代表的正是达到最佳视觉效果的黄金分割率。是刻意还是偶然,我们无从考证,但古代规划师的髙超技巧已足以令今人叹服。
当年大明门内是寂静的,从大明门到天安门间的道路是皇帝出入所走的御道。所以广场两旁衙门里的官员入朝参事,都要走设在天安门两侧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这两座门又被普通百姓称为“龙门”和“虎门”。当年负责科举考试的文部衙门临近长安左天安门广场上曾经坐落着另外三座皇城大门 门,他们每年都将能够参加最高一级殿试的名单张挂于长安左门外临时搭建的“龙棚”内,故被称为“龙门,’。
而由于当年刑部临近长安右门,每当秋季来临前,各省都会将还未执行死刑的案件集中到刑部,交由皇帝复审。这样的“秋审”表面上给了犯人翻案的希望,而实际上能侥幸生还的微乎其微。犯人像是被押入了虎口,所以长安右门有“虎门’之称。
长安右门和长安左门的南面是皇廷各部衙门“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老话儿仍在,城门却早已不见了踪影。今天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城门一这一古老城市建筑的,便只有至今仍在天安门广场南侧矗立着的正阳门了。它是今天北京城里仅存的一座有着完整城楼和箭楼的城门,也是当年被称为京师九门的内城城门中最宏伟、高大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