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垂钓者 人民视觉 学术贵在创新。为名为利去抄袭、篡改论文,是对科学的背叛,也是研究者对存在价值的自我否定和毁坏,为人所不齿。解决屡禁不止的论文造假问题,不仅要靠严厉的事后惩治 让造假者名誉扫地,更要从根本上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学术衡量标准,根除造假滋生的温床,...
垂钓者 人民视觉
学术贵在创新。为名为利去抄袭、篡改论文,是对科学的背叛,也是研究者对存在价值的自我否定和毁坏,为人所不齿。解决屡禁不止的论文造假问题,不仅要靠严厉的事后惩治 让造假者名誉扫地,更要从根本上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学术衡量标准,根除造假滋生的温床,给创新者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韩国 论文检测系统将启用
人民日报驻韩国记者 万宇
社会被作弊、论文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困扰。自2005年黄禹锡论文造假案以来,韩国社会对此类学术不端行为的关注日渐增加,但深层次问题仍然难解。
2005年以来有多位政府高官、大学教授、艺术家等因学术不端、伪造学历等行为身败名裂。2006年8月,上任仅13天的副总理兼教育部长官金秉准因抄袭学生论文而主 动请辞。2007年高丽大学校长李弼商上任不到3个月,就因抄袭论文而遭解职。2007年7月,韩国光州双年展艺术导演申贞雅被查出学士、硕士及博士学历均属捏造,名 誉扫地。
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在韩国很常见,与韩国社会对剽窃行为的麻木态度有关。据韩国《教授新闻报》最新调查结果,600名大学教授中有高达86%的人认为应该低调处理或默 认同事的剽窃行为,其中装作不知道的达到了23.7%,与2001年的调查相比增加了6倍之多。而根据韩国论文信息处理网站的调查结果,有高达56%的韩国大学生不认 为剽窃是令人愧疚的事,46%的大学生不知道引用与剽窃的差别。而根据韩国教育部的数据,2008年至2011年间,因论文剽窃遭到惩处的大学教授多达83人。一位韩 国大学教授对人民日报记者指出,一些学生写论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现知识成果,而只是得过且过,为了通过拿学位。
此外,韩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界定是否剽窃。按照现行法规,负责检查论文的责任由各大学和研究所承担。但认定剽窃的标准因领域的不同而相差很大,很难画出一条红线,而 且各学校在惩处机制上也各不相同。所以现在预防和测定剽窃主要是依靠各学校内部的审查机制和个人自律。韩国大学中有约59%的学校没有因剽窃行为取消学位的规定。引进 论文反剽窃测定系统的学校不过29所,只占全部大学数的11.5%。韩国大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员金三浩认为,各大学虽然都有学术伦理委员会,但都是接到举报才进行调查处 理,只能事后惩治。教育部层面也只是有精神,没有系统负责的机构,缺乏强制力。
代写论文、考试作弊现象在韩国也是屡见不鲜。今年5月,被称为美国高考的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韩国考区因考题泄露被取消。在韩国门户网站上,“代写论文”的 公司泛滥,一篇博士学位论文要价300万到400万韩元(1韩元约合0.005元人民币),学术论文要价100万到200万韩元。
学术不端的深层次原因是韩国社会的唯学历倾向。韩国被称为是“学阀社会”,在学校积累的人脉会延续到政商各界的方方面面,有了名牌大学的学历就等于有了进入上流社会的 钥匙。而韩国的大学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宽进严出,毕业难度很大,学生又面临很大的生活和求职压力,所以产生了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当然,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以及各种反抄袭系统的使用,抄袭、代写论文的风险正在急剧增加。韩国首尔大学今年7月14日就宣布引进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将对比系统已收录 的相关数据,检查学生的硕士、博士论文,以判断是否存在抄袭行为。据悉,系统最早会在2014年2月投入使用。
日本 伦理研修强化自律
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 田泓
最近发生的几起论文造假事件,其背后都是利益驱动。
7月25日,日本东京大学宣布,由于大量篡改和捏造实验数据,撤销该校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前教授加藤茂明研究小组发表的41篇论文。加藤将研究室的研究员分成若干小 组,要求他们必须拿出与高额经费相符的世界级成果,并将论文评价与研究经费和职位直接挂钩。
7月11日,京都府立医科大学公布对该校原教授松原弘明有关诺华制药公司抗高血压药物代文的药效论文的审查结果,称“数据被人为改动”,夸大了疗效。松原研究组发表论 文认为,与其它药物相比,代文防止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的效果更好。但校方对223份病历数据调查后发现,34人没有患中风等疾病但却被记录为“患病”,代文与其它药物 在药效并无明显差别。
7月30日,曾经开展相同内容研究的东京慈慧会医科大学也公布了调查结果,称该校原教授望月正武的研究数据“被人为改动”。在671人的病历数据中,有86个(12. 8%)血压值数据与原始记录有出入。调查发现,病历数据改动是在统计解析阶段实施的,而解析过程与大学研究人员无关,均由一名匿名“潜伏”的原诺华公司职员全权负责。在过去几年中,诺华公司给松原研究组和望月研究组分别提供了约1亿日元(1日元约合0.062元人民币)和8400万日元的奖学金捐款。而诺华制药利用这些“研究成果 ”进行宣传,使代文成为年销量超1000亿日元的热门产品。事发后,两名当事教授退职,并撤回了相关论文。日本多所医院出于“道德考虑”宣布停用代文。
由于科学研究的专业性和内部性,一般人很难发现造假,常常是由同行对比研究后才提出质疑,而杜绝造假主要靠科研人员的自律。为加强科研人员的自律,从根本上减少论文抄 袭,2006年日本文部科学省设置了“不良研究行为特别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研究活动中不正当行为的应对方针》,对研究活动进行约束,以预防伪造、篡改数据与结果、盗用他人研究成果及一稿多投重复发表、不当署名等不正当行为。《方针》指出,研究中的不当行为是对科学的背叛,也是科学工作者对存在价值的自我否定和毁坏。学会、大学 、研究机构要基于自律发挥自我净化作用。
独立行政法人科学技术振兴机构由日本文部科学省管辖,从今年起,接受其提供政府科研经费的学者必须接受科研伦理研修。研修教材以美国大学使用的教材为基础,结合日本法 律、文化和文部科学省的方针编纂,通过电脑学习,每科需时30分钟,学习后还要进行测验,确认理解程度。其中,政府研究经费的使用等7个科目为必修,利益冲突等3科为 选修。
德国 发挥舆论威慑作用
人民日报驻德国记者 郑红
政坛近年来不断有论文抄袭事件曝光,先后有多名政治家卷入其中。2011年2月,政坛备受关注且被寄予厚望的政治家、时任国防部长古滕贝格因论文抄袭被拜罗伊特大学取 消博士学位。古滕贝格随后宣布辞职,从此淡出政坛。
今年2月,经匿名网友揭露,就连教育部长沙范也被杜塞尔多夫大学取消博士学位,4天后,她宣布辞去教育部长职位。近来,德国联邦议会议长拉墨特也被同一位匿名网友指责 论文抄袭。政治家多次被披露论文抄袭,不禁让人对他们的诚实和可信性产生怀疑,也显示了公众对政治家在这个方面监督意识的增强。
两年多以前,早在古滕贝格论文抄袭丑闻浮出水面之前,福尔克·里布勒教授就撰写了《科学抄袭——一个体系的失效》一书,研究了德国学术论文的抄袭现象。按照他的话说,自己现在仍然每天都在面对论文抄袭现象,“仍然有博士研究生上交的论文存在引用标注不清的问题。”他估计,德国约有10%的博士论文存在部分内容抄袭的问题。
在以严谨著称的德国,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论文造假现象?有分析认为,在德国博士头衔受到过多重视,拥有博士头衔的人受到格外的尊敬。但里布勒教授不认为这是论文抄袭的 原因,“博士受到尊重是应该的,我们有很多很多非常好的博士论文,不能因为个别的论文抄袭者就否定大多数人的学术科研成果。”在他看来,论文抄袭的原因很简单:博士研 究生在论文撰写阶段由于个人能力不足,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不好与亲人朋友和教授交代,就会有人选择抄袭论文。
里布勒教授说,在论文抄袭现象刚刚被揭露的时候,辩护者的无耻与无畏让人觉得惊讶,那些抄袭论文的人似乎认为不会为此付出任何代价。“现在我们可以对此展开讨论,这种 讨论文化的形成也会对论文抄袭起到震慑作用,此外对于论文抄袭的惩罚也越来越严厉,情况会越来越好。”
一旦被发现论文抄袭,抄袭者可能会被剥夺博士学位,公共舆论也会对他进行谴责。里布勒教授认为,这就是给那些抄袭者最好的惩罚。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更意味着他们的政治 前途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另外,论文抄袭被不断揭露,给正在撰写博士论文的人提出了警告,他们现在在写论文的时候会更加小心。
政治家论文抄袭很多是靠网友匿名检举而曝光的。里布勒教授认为匿名的方式不太好,因为检举也意味着要负责任,如果想对别人的论文提出批评,就应该亮明自己的身份。“但 我知道检举人也承受着一些压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也可以理解他们要匿名的做法。”他同时表示,目前论文抄袭的电子检查程序还不够完善,以后需要更好的软件来支持核查 。
美国 让抄袭者无所遁形
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 丁小希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今年春季招生项目中给63名申请人发了拒绝信,原因是发现其在申请MBA专业的录取论文中存在抄袭行为。2013年2月,美 国哈佛大学勒令60名参与考试作弊的学生休学,参与6个月全职带薪的非学术类工作。
曾在一所顶级管理学院担任院长的丹尼斯—西蒙教授对人民日报记者说,论文造假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是数字时代的诱惑和合理教育的缺位;第二则是前所未有的同辈竞争 。今天的学生和研究者处在一个互联网信息井喷的时代,这个时代来得太快,以至于许多人来不及搞清楚用网上的信息可以干什么,以及如何规范地使用信息和重视知识产权;此 外,大学扩招使学生竞争压力增大,来自父母的压力,同辈的压力让他们选择了“抄捷径”,认为被抄袭的那部分会淹没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
“再隐蔽的造假行为也会被发现。”西蒙教授说,美国许多学院都在使用一系列的经过认证的软件包来检查学生论文是否造假,这些软件从目前来看十分有效。新的反剽窃软件不 仅将专业论文放到数据库中,而且会将所有的学生论文也放入,哪怕没有公开发表过的文章也会被检测到重复的片段。
西蒙教授说,美国的教育水平之所以全球领先,创造性思维和学术创新是主要的驱动力,而论文造假就是创新的障碍。
纳什获奖的启示
学术研究的生命在于创新。提倡创新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为创新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才能挤压论文抄袭风气的蔓延。在大学教育更加普及的今天,论文的多少其实已经不能准确 反映出一个院校的教育和科研水平。而论文的质量,包括原创性、国际学术刊物的采用率,以及成功运用于科研实践之中的比率,才是衡量教育与科研水平的关键因素。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论文不在多、不在长,贵在精。纳什的获奖成果是他在21岁时撰写的一篇仅2 7页的博士论文,再加上他此前写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论的重要论文,它们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竞争和市场的看法。正是这两篇短文,奠定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 的基础。
纳什后来一直受精神分裂症的折磨,几乎没有更多建树。但他终于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奖委员会的认可,与另外两位博弈理论的创建者一起,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纳什传记的作者、美国记者西尔维娅·娜萨曾经说过,最让她感动的就是纳什的原创力——“没有人比纳什更对原创力着迷”。根据纳什传记拍出的影片《美丽心灵》,让更多人分享了这份感动。
纳什一生所写文章虽不多,却几乎全是靠原创力“搏”出来的精品。假如按照论文的数量来要求,纳什也许根本不具备教授资格,恐怕也很难得到特殊人才的特殊照顾。但是,正 是因为普林斯顿大学为纳什的原创力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他那27页纸的学术论文才能对经济学理论作出重大贡献。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一个以创新为荣的教育环境,才能培育出充满原创活力的 新一代,也会让论文抄袭难于生存。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如何培育创新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信息爆炸为大学的研究和学习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资源,给知识的利用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便利。今天数学专业的学生 与学者,要远比当年纳什从事论文写作时更容易受到前人观点与思想的点拨和撞击。但是,当人们只需用鼠标轻轻一扫,就可以把网络上的信息归入自己的文档,抄袭也变得更加 容易。
互联网时代的论文抄袭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来遏止,比如建立完备的电子核查系统,更需要健全相关的法律规定,对版权侵犯有更为严格、细致的区别和划分。在这方面,美欧等 发达国家是走在前面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但更为重要的,还是要着力于建立能够激励创新,给创新者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的教育体系。
激发原创力原本就是教育的主要功能,但现代社会因商业化不断渗透,功利因素加大,导致论文成堆而缺乏创新,成为大学教育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一些学者和学生写论文无非是 为了换取一张文凭、一个头衔,或是一份更好的工作。当论文成为一种功利性工具,代写论文、抄袭论文也就有了生存空间。
论文抄袭不仅有损于抄袭者的道德信誉,也会给抄袭者所在机构或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各国学生交流频繁的今天,它甚至会让人们联系到一个国家的形象。(丁刚)(原 标题:学术打假,为原创力提供空间)
本文引用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3/8/28170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