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滇北黔西高原湖区 鄱阳湖 洞庭湖 太湖 相关链接 滇北黔西高原湖区 包括滇北、黔西以及毗邻的川西一带的高原湖泊,湖泊总面积约500km2,占长江流域湖泊总面积的3.3%。这里的湖泊主要是受构造运动影响产生的构造湖和少量岩溶湖,均为矿化度较低的淡水湖...
滇北黔西高原湖区
包括滇北、黔西以及毗邻的川西一带的高原湖泊,湖泊总面积约500km2,占长江流域湖泊总面积的3.3%。这里的湖泊主要是受构造运动影响产生的构造湖和少量岩溶湖,均为矿化度较低的淡水湖。主要湖泊有滇池、泸沽湖、程海、草海、邛海、马湖等。
滇池位于云南昆明西南,面积297km2,水面高程1885m时,容积15亿m3,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湖西岸逼近山岭,多断崖峭壁;湖东岸为丘陵区,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南部海口螳螂川是滇池唯一的出口,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的上源。滇池沉积深厚,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云南重要的水产基地。
江源地区湖泊星罗棋布,以小型湖泊和咸水湖居多,湖泊面积400km3以上,约占长江流域湖泊总面积的3%。这些湖泊多为构造运动形成的构造湖和受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蚀湖。较大的湖泊有错仁德加(叶鲁苏湖)、雀莫错(祖尔肯湖)、玛章错钦、苟鲁错、雅兴错、尼日阿错钦、苟仁错、错江钦等10余个,其中一些湖泊与外流河相通,属外流湖;另一些湖泊自成水系,成为被外流区包围的内陆湖。由于青藏高原气候有变干的趋势,冰雪融水补给量减少,蒸发旺盛,湖面日趋缩小,湖水矿化度增加,目前不仅内陆湖全为咸水湖或盐湖,大多数外流湖也因人湖径流减少或枯季与外流河隔离,而演变为咸水湖。
错仁德加(叶鲁苏湖)位于江源地区北部楚玛尔河上游,承纳楚玛尔河源区水流,然后由湖东端出口再汇人楚玛尔河。由于湖面渐趋缩小,枯季出口断流,涨水时方有湖水溢出,以致湖水矿化度增高成为咸水湖。湖面东西长30km,南北宽约5km,高程4688m,面积142km2,是江源第一大湖。
雀莫错(祖尔肯湖)位于祖尔肯乌拉山南侧,面积85km2,是江源地区最大的内陆湖。湖面高程4923m,湖的东北侧有圆锥形的雀莫山耸立,高出湖面922m,山顶终年积雪,雄伟奇特的雪山与湛蓝辽阔的湖水交相辉映,构成江源地区罕见的美景。
鄱阳湖
鄱阳湖,古称彭蠡泽、彭泽或官亭湖,湖区位于长江之南的江西省北部,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南北长约170km,东西宽约70km,面积3750km2,呈葫芦状。湖面以松门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宽广,为主湖区;北部狭长,为入江水道区。鄱阳湖流域面积16.22万km2,分布于江西、湖南、福建、浙江、安徽、广东6省,其中江西省境内面积占96.6%。
鄱阳湖流域跨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华东南山地两大地貌单元,地势低平,四周山丘环绕,在九江湖口间向北开敞。全区山地占15.6%,丘陵占16.1%,岗地占29.3%,平原占32.6%,水域占6.4%。鄱阳湖湖盆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倾斜,湖底平坦,平均水深约8.4m,最深处湖底海拔为7.5km。滩地海拔在12〜17m。湖中有岛屿41个,可分为石岛、土岛、土石岛、沙岛4种类型。岛屿面积共103km2,岛屿率为3.5%,其中莲湖山面积最大,达41.6km2。
鄱阳湖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570mm,除庐山由于地势影响多达1959.5mm外,以东部信江梅港1823.6mm为最大,西北部1358.2mm为最小,地区间变化465.4mm。流域东部、东南部和南部的丰城、李家渡一带以及潦河流域较大,年降水都在1600mm以上;流域西部、北部以及除湖东部康山、鄱阳以外地区,年降水都在1500mm,是中国多雨地带之一。
湖周主要有赣江、抚河、信江、饶河(鄱江)、修水5条河流汇聚,北端与长江相通。湖口站年入江水量1480亿m3。赣江流域面积8.09万km2,干流全长766km,年径流量675.6亿m3。抚河流域面积1.58万km2,平流全长278km,年径流量155亿m3。信江流域面积1.55km2,干流长328km,年径流量178亿m3。饶河流域面积1.14万km2,干流长240km,年径流量143亿m3。修河流域面积1.31万km2,干流全长386km,年径流量113亿m3。湖泊总容积约260亿m3,相当于洞庭湖容积的1.6倍。由于鄱阳湖地势高于长江,主要对“五水”起调蓄作用,一般汛期可调蓄洪水100亿m3,枯季入长江水量可达200亿m3。每当长江流量最小的1、2月,鄱阳湖可以400〜500m3/s的流量补充长江的水量,对长江下游枯水季节航运十分有利。
洞庭湖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位于荆江南岸,跨湘、鄂两省,南有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水”汇人,北有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已封堵)“四口”吞纳长江洪水,湖水由东面的城陵肌附近注入长江,形成不对称的向心水系。20世纪初,湖面面积约6000km2,当时为全国第一大淡水湖。后由于围垦及泥沙淤积,面积容积逐渐缩小,至1995年,湖面积为2623km2,容积为167亿m3,降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目前,湖区耕地面积占湖南全省的1/6,人口占全省的1/9,商品粮产量占全省的1/3,棉花产量占全省的2/3,水产产量占全省的1/3,是湖南最重要的粮、棉、水产基地。
洞庭湖水系复杂,河网密布,共分为西、南、东洞庭三区。湖区除湖泊河网外,长江四口与洞庭四水三角洲连成广阔的冲积平原,海拔大都在25〜30m。西洞庭指西湖区,西南与丘陵、山麓相接;东以赤山为屏障,区内现仅存目平湖与七里湖。南洞庭湖指赤山以东与磊石山以南一片,介于东、西洞庭湖之间。东洞庭湖位于湖区东部。
城陵矶多年平均径流量3126亿m3,最大年径流量(1945年)5268亿m3,最小年径流量(1978年)1990亿m3。汛期(5〜10月)径流量占年均径流量的75%;其中四口年径流量为1164亿m3,占汛期径流总量的48.5%。洞庭湖水位始涨于4月,7〜8月最高,11月至翌年3月为枯水期。多年最大水位变幅,岳阳达17.76m。多年平均入湖泥沙1.335亿m3,其中来自长江的占82.0%,来自四水的占18%,而城陵矶输出量只占入湖泥沙量的25.1%,淤积在洞庭湖的泥沙占入湖泥沙总量的73.4%,达0.98亿m3。
太湖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五湖,位于长江三角洲南部,介于江苏、浙江两省之间,湖泊面积2338km2,平均水深1.89m,容积近45亿m3,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流域北抵长江,东临东海,南滨钱塘江,西以天目山、界岭、茅山等与钱塘江、水阳江、秦淮河等流域毗邻,总面积约36985km2。地貌特点为四周较高,中部低洼,形成以太湖为中心的碟形洼地平原。其间河港纵横,湖荡棋布。山丘占16.0%,水面占16.9%,平原洼地占67.1%,山丘主要分布在流域西部。湖内有大小岛屿51个,峰72座。太湖东、北、西沿岸和湖中诸岛为吴越文化发源地,有大批文物古迹遗存,如春秋时期的阖闾城越城遗址、隋代大运河、唐代宝带桥、宋代紫金庵、元代天池书屋、明代扬弯一条街、宜兴三洞、无锡三山和苏州东、西洞庭山等。
太湖流域河网纵横交织,湖泊密布,组成了庞大的灌溉系统和内河水运网。明代文献记载进出口河道达320条,近年来调查为125条。其中出口河道从原来的150条减少到90条,而现在仅剩下17条。流域内主要河流有江南运河、黄浦江、苕溪、太浦河、望虞河等骨干河道,河道总长度约12万km,通航里程达1.3万km。京杭大运河纵贯太湖北部和东部各支流港汊。太湖除一小部分水量向东北经江阴、太仓间的一些河港泄入长江外,绝大部分水量向东经苏、沪间许多湖泊的调蓄,然后由黄浦江排入长江。
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182mm,其中60%的降水集中在5〜9月。降水高值区位于流域西南部天目山区,受山地地形影响年降水量达1300〜1900mm。降水量年内、年际变化较大,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4。年径流量年际变化更大,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的比值为15:7。
太湖不仅接纳上游百川来水.下游湖东地区或遇暴雨,沥水也会倒流人湖。一般每年4月雨季开始水位上涨,7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到11月进人枯水期,2〜3月水位最低。一般洪枯变幅在1〜1.5m。多年平均水位为3.07m;1934年瓜泾口1.78m,为历史最低。太湖是一个天然的巨大水库,在水位99m时,其库容为44.23亿m3,平均水深1.89m。1999年大水,太湖最高水位5.08m,总储水量约93亿m3。由于太湖的调蓄,其下游平原虽然地势比较低洼,一般年份仍可免受洪水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