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上海与广州

中国沿海港口城市的发展-上海与广州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7-01-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877

标签:

摘要: 近代中国历史上,沿海港口中最先向海外敞开大门的是广州,而城市发生最大变化的莫过于上海的迅速崛起,与之相应的是广州地位的下降,所以有必要对这两座沿海城市地位的交替做些比较。 明清时期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但1842年开埠之后,它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只用了短短的二...

近代中国历史上,沿海港口中最先向海外敞开大门的是广州,而城市发生最大变化的莫过于上海的迅速崛起,与之相应的是广州地位的下降,所以有必要对这两座沿海城市地位的交替做些比较。

明清时期上海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县,但1842年开埠之后,它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只用了短短的二十余年,到1865年上海已经稳固地确立了海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首要地位。从长江沿岸港口的开埠到1937年中日两国全面战争爆发时为止,上海对外贸易额始终占有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将近半数。时人评论云:“对外贸易的心脏就是上海,而其他口岸不过是血管罢了。”到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已经集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工业和加工业中心于一体,跃居中国首位都市了。

而清朝中叶以前,广州既是岭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远东最著名的贸易口岸。它曾长期保持着中国最大的贸易口岸地位,特别是乾隆二十二年(1757)取消其他贸易口岸,只允许广东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允许进行海外贸易的城市,可谓“独领风骚”。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手工业、商业、服务业、航运业、金融业等方面都已有相当水平,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城市。当时,广州人口已近百万,是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但是,鸦片战争以后,广州的外贸地位却节节下跌。19世纪50年代中叶,广州外贸额开始落后于上海,20世纪初落后于天津,以后还一度落在汉口、大连、青岛等口岸城市之后,从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沦为二流的港口,失去了它长期保持的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地位。不仅如此,由于香港的崛起,它连华南的外贸中心地位也丧失了。

身的经济腹地其实是比较小的,它最直接的腹地是珠江三角洲,扩大一点就是整个岭南。岭南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因此广州实际上和邻近地理单元的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的交通都颇为不便。既没有通航条件优良的河流连接,陆路交通则要翻山越岭。只有当上述地区没有别的出口时,它们才会成为广州的经济腹地。而一旦上海开埠,长江流域各省的物产都会更方便地顺长江而下,转变为上海的经济腹地和产品市场。

1858年《天津条约》规定开潮州为通商口岸,但因潮州距海40多公里,海轮无法直达,且潮州人民紧闭城门以反对洋人。而此时的汕头已是一个商舶云集的港口,地理条件比潮州更优越,于是1861年改以汕头代替潮州为对外通商口岸。汕头开埠后,外轮往来不断增加,潮汕平原出产的土特产,通过汕头港输往香港、东南亚和我国北方沿海各地;又从东南亚运回大米,从北方各港运来干果杂货,贸易日益繁荣。20世纪初由于潮汕铁路通车,汕头至广州、漳州和附近各县的公路相继修筑,沟通了区内外的经济联系,使汕头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外贸日趋活跃。到1936年时,汕头港口的吞吐量仅次于上海和广州,跃居全国第三大港。

由于香港、汕头港口的兴起,使广州经济腹地缩小、贸易量减少,最终导致了广州地位的下降。与广州相比,上海在这些方面显然要优越得多。

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部,是我国进入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门户。从我国沿海航线看,上海正处在我国沿海南北洋航路的中间,位置适中。上海位于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的出海口,富饶的长江流域为它提供了广阔的经济腹地。上海的经济腹地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城市周围的长江三角洲;第二层是稍远一些的长江下游苏、浙、皖三省;第三层是整个长江流域;第四层则囊括了全部中国。所以,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形象地描述上海的地理条件说:“上海城市,从地形学上讲,位于那从西面和北面向它汇合的华东低地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焦点。长江及其支流,把中国物产丰饶的核心地带百川注人的水源收容下来,最后都倾泻到黄浦江口。”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期形成的近代东南沿海城市交通网络,主体是以上海为轴心的凤翼式沿海航运体系。以长江为轴线,南侧一翼为南洋航线,连通浙、闽、粤、桂和安南诸港;北侧一翼为北洋航线,连接苏、鲁、直隶、盛京、朝鲜、日本。同时,上海又是越洋至欧美大洲的航运枢纽。

长江航道和上述沿海航线形成一个T字型框架,对上海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首先,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华中地区出口贸易口岸,从广州转移到上海。此前,华中物资的出口只能通过两条水陆联运通往广州:一条沿湘江上溯,越骑田岭,再经历近百里的陆上搬运,才能进人北江;另一条沿赣江上溯,翻越梅岭,经北江的支流浈水南下。广州通过上述两条路线,从华中获取生丝、茶叶等贸易货物。但是,上海的开放,使华中地区的物资得以便利地经由长江天然航道,直抵上海出口。

良好的交通网络使上海在清朝末叶构建起一张庞大的贸易网络。约有40多个港口与上海有着密切的物资交往,内地与上海的商贸往来,带动了沿海或沿长江流域地区的港埠,它们成为上海对内贸易的重要纽带,其中长江中游的汉口、华北的天津、东北的营口、华南的广州成为上海埠际贸易的四大支柱。通过这些港埠的牵系,又形成各自的级差市场,构成了一个以上海为总汇的遍及大半个中国的国内商品流动网络,这是近代中国最主要的一个内贸网络。

正是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发展中的不同层次和地理环境的差异,使这些沿海港口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凭借着各个地区的优势,在中国王朝晚期的几百年中,逐步造成了沿海区域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差异,也凸显出沿海与中部、西部内陆之间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上的阶梯式差距。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