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佛教 石经 寺院佛塔 相关链接 佛教 契丹建国前流行原始的巫教,有巫和太巫。建国后,仍作为一种宗教习俗而保存下来。辽朝皇帝举行祭山仪、岁除仪、瑟瑟仪(射柳祈雨)等,都由巫或太巫赞祝行礼。柴册仪拜日,丧葬及岁除拜火。阿保机掳掠汉人,佛教随之传入契丹。...
佛教
契丹建国前流行原始的巫教,有巫和太巫。建国后,仍作为一种宗教习俗而保存下来。辽朝皇帝举行祭山仪、岁除仪、瑟瑟仪(射柳祈雨)等,都由巫或太巫赞祝行礼。柴册仪拜日,丧葬及岁除拜火。阿保机掳掠汉人,佛教随之传入契丹。汉人在契丹地区为辽朝建设城邑,同时也建造佛寺。太宗得燕云后,佛教进一步传播,但据胡峤所见,上京的僧尼都还是来自燕云一带的汉人。圣宗以后,汉文明随着契丹封建制的确立而广泛发展,佛教也在辽朝更加流布。
石经
隋僧徒静琬在涿州大房山的白带山开凿石室,刻石板佛经在石室收藏,用石块灌铁作门,准备佛教一旦毁灭后还可保存这些佛经。白带山因此又称石经山。山上有寺,唐时建号云居寺。静琬刻石经三十年,唐贞观十三年死。弟子相传五世,继续刊刻,此后即中断。辽时经几次战争,云居寺毁损,圣宗时重修。辽南京官员韩绍芳打开石室,检对石经,上报辽朝。圣宗命僧徒可玄继续刊刻经板,补缺续新。经兴宗、道宗两朝,至清宁三年刻完《大般若经》、《大宝积经》共六百块,合原存石经《涅槃经》、《华严经》等经共有二千七百三十块。合称四大部经。此后,仍继续校勘刻石。天祚帝天庆七年,又将道宗时所刻石经大碑一百八十片,寺僧通理大师等校刻石经小碑四千八十片,埋在寺西南的地洞里,上建石塔一座,刻文标记。从圣宗到天祚帝时的刊刻石经是辽朝对佛经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校勘、整理。
寺院佛塔
寺院
辽代在各地建造了大批寺院和佛塔。天津市蓟县现存辽建独乐寺观音阁,是一座雄巍的木构建筑,外观两层,内部三层。阁建于九八四年,中央泥塑将近五丈高的观音像,楼板中留空井,使佛像穿过直立。我国现存最古的木构建筑,五台山唐建佛光寺大殿,是运用传统的木材框架结构法。观音阁的建筑,实际是采用佛光寺大殿的框架法,而又三层重叠,构成一座三层的木楼。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建于一○三八年,梁下仍存辽代题记。大殿虽经后世重修,仍然保存辽代的木建结构和梁枋彩画,殿前满列“教藏”三十余间,是国内现存最古的教藏。
佛塔
辽代的佛塔遍布于五京所属的许多地区。常见的辽塔是八角十三层的砖塔,塔为实体,不能入内攀登。与唐代的佛塔,例如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构造完全不同。辽塔的这种形制后来也为金代所继承,在中国建塔史上,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辽、金塔。山西应县一○五六年建造的佛宫寺木塔,层檐用斗拱平托八角六檐,分为五层,附暗层四层,实际上是九层,连塔尖高达二十丈。塔身全用木建,造形瑰丽,有如楼阁,是我国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大木塔。这样一座高大的木构建筑,经历九百多年风雨雷电的考验,仍然屹立而不倾塌,确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观。寺院和佛塔都是佛徒用来毒害人民的工具,但建造者却是被压迫的劳动群众。剥去宗教迷信的外衣,作为古代人民辛勤建造和遗留的一份建筑遗产,还是值得保存和吸取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