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的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的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发布日期: 2016-11-03 更新日期: 2016-11-03 编辑:jiping 浏览次数: 4622

标签:

摘要: 三江平原属于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既能从事无灌溉的旱作农业, 也具有发展水田种植业的良好水源条件, 地处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在各种影响因素制下, 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变化较大。尽管从长时间尺度上看, 自然和人为因素都驱动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但在...

三江平原属于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既能从事无灌溉的旱作农业, 也具有发展水田种植业的良好水源条件, 地处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区,在各种影响因素制下, 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变化较大。尽管从长时间尺度上看, 自然和人为因素都驱动着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但在短时间尺度上, 人类活动无疑是土地利用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与全国 其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相比, 三江平原属于以最优经济福利、粮食安全驱动为主多种驱动力并存的地区 。

土地利用的空间图形数据是根据研究地区地表覆盖的 光谱反射特性对其进行解译获得, 而统计数据由各级行政部门逐级上报得到, 二者之间会出现一些偏差, 但对于同一研究区同一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来讲, 二者的趋势是统一的。鉴于当前空间数据的时间序列较短, 不能满足对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机制进行诊断的要求, 因此本文对耕地动态变 化的分析基于过去50年三江平原农业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进行, 同时分析总人口、农业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

根据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三江平原所属农垦局统计资料进行处理, 得到三江平原总人口和农业人口在过去50 年的变化情况,并耕地面积变化的基本趋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在1966年之前, 三江平原耕地面积不断增长,1950年,三江平原仅有耕地80.13 ×104 hm2 (图1),至1966年耕地面积已达到155.27 ×104 hm2。1950-1966年期间, 国家对粮食生产需求不断提高, 大量移民进入三江平原, 三江平原的农垦活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图1 三江平原年总人口、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

在1967-1976年期间, 耕地面积先减少, 然后处于徘徊阶段。从1979年开始,三江平原耕地面积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阶段, 这主要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调整了方针政策, 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密切关系, 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增强了区域农业从业人口的垦殖能力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随着大面积湿地被转化为农田, 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问题突显出来, 因此政府部门开始控制开荒的数量, 耕地面积增长的趋势得到一定控制。

1949年以来, 随着经济建设发展和国家对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度重视, 大批农民、解放军转业官兵、知识青年相继迁入本区, 人口数量迅速增长。根据可得到的最早的统计资料, 1959 年, 三江平原人口总数为141.06 ×104人,平均人口密度为12.96 人/km2;到2005 年全区人口已增至582.60 ×104人, 平均人口密度达53.53 人/km2 ; 1959-2005 年期间, 三江平原人口增长了3.13倍, 而同期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分别增长了1.26倍和0.93倍。

由此可见, 研究区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黑龙江省和东北地区。农业人口增长趋势与总人口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 三江平原农业人口变化趋势表明, 三江平原1959 年农业人口为130.21 ×104人, 在经历了数个人口快速增长的阶段后, 于1988年达到491.40 ×104人, 2005 年农业人口总数为534.49 ×104人。1966 年到1976年之间耕地面积处于徘徊及缓慢下降阶段, 而总人口和农业人口则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此时正处于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 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但人口却持续增长。

三江平原总人口、农业人口、耕地面积在1959-2005年间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图1), 为了进一步分析三江平原耕地增长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对总人口与耕地面积、农业人口与耕地面积进行线性拟合分析, 结果表明, 耕地面积与总人口之间(n=39, r=0.88, P<0.01)、耕地面积与农业人口(n=39, r=0.87, P<0.01)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