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淮海流域深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及分布

中国淮海流域深层含水层的结构特征及分布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3 编辑:zhangxiang 浏览次数: 5103

标签:

摘要: 深层含水层的特征及分布 淮河流域上游 淮河流域中游 淮河流域下游 相关链接 深层含水层的特征及分布 深层含水层分布不均,西部、南部山前底板埋深60〜100m,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加深,平原大部分区域一般120〜260m,局部达350〜400m。含水层由...

深层含水层的特征及分布

深层含水层分布不均,西部、南部山前底板埋深60〜100m,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加深,平原大部分区域一般120〜260m,局部达350〜400m。含水层由中、下更新统砂层组成。

淮河流域上游

淮河流域上游含水砂层厚度20〜80m,呈南厚北薄之势。南部含水层主要为中、下更新世冲洪积相、冰水湖相沉积的由砂、砂砾石、泥质砂砾石、中粗砂、中细砂、粉细砂和泥质砂组成的含水层组,其分布由西南、南自桐柏山、大别山前向东北倾斜,至漯河、平舆一淮滨一带含水层泥质含量减少,颗粒分选好、渗透性强。中更新世冲洪积砂、砂砾石含水层分布于漯河、西平一确山一线,含水层顶板埋深为60〜100m,厚度3〜8m,为富水的黄色粗砂或砂砾石层,颗粒较粗、分选稍好,局部为中细砂或泥质砂砾石层;向东颗粒变细,以粉细砂、粉砂为主,局部为中粗砂、中细砂含水砾石层。在正阳一淮滨一带,受大别山影响,含水层顶板埋藏较浅,一般在55〜80m左右,主要为冲洪积相富水的粗砂砾石含水层,厚10〜20m。下更新世湖积、冰水沉积的泥质砂、砂、砂砾石含水层组为主要含水层,其埋藏条件、富水程度及岩性特征均受古地理环境的影响。含水层顶板埋深90〜120m,由一套多层相间、岩性变化大、富水的泥质中粗砂、中细砂含小砾石、泥质砂砾石及泥砾组成,分选较差,局部呈半胶结状态,层次多,总厚度大,富水程度在300〜2400m/d。

淮河流域中游

淮河流域中游深层孔隙含水岩组主要为中、下更新统黏性土、砂及半固结钙泥质砂砾层组成,厚度变化大,渗透性能强。北部地区含水层数少而薄,埋深210〜260m;南部地区含水水层数多而厚,埋深65m以下者一般均可自流。从剖面上看,50〜150m深度内砂层厚度大于40m,富水程度500〜15⑻m/d,局部达1600〜3000m/d;150m以下的砂层厚度南部为38〜169m,北部为15〜85m,富水程度为100〜18⑻m/d。

淮河流域下游

淮河流域下游深层孔隙含水岩组主要由第四系中、下更新统中粗砂、亚砂土、粉细砂组成。顶板埋深在50〜240m,含水砂层厚度在20〜80m。在宿迁一泗阳一带,主要由宿迁组和下草湾组河湖相积物组成,岩性由北向南逐渐增粗,砂层亦逐渐变厚;富水性沿废黄河一线相对较弱,向南逐渐变大,北部一般在100〜l000m/d,南部一般大于1000m/d。在泗洪一盱眙一带为冲湖积相沉积的细中砂,含砾粗砂组成,顶板埋深30〜90m,岩性胶结差,呈松散状态,透水性和富水性较好,富水程度为2000〜3000m/d,是地下水的主要开采层。在洪泽一金湖一带,含水层由中上新世河湖相沉积物组成,含水层的岩性主要为细砂、粗砂和中砂,含水层的顶板埋深160m左右,含水层的厚度10〜60m。富水程度为100〜1000m/d。在淮安一阜宁一带,由河流相含泥质砂层组成,含水层的顶板埋深大于70m,由西向东含水层顶板埋深逐渐增大。多数地段砂层分选性差,泥砂混杂,多处呈弱胶结,透水性不均富水程度受古河道影响较大,古河道内一般大于l000m/d,其他地段一般为5⑻〜1000m/d。在东部沿海地带,为一组下更新世河湖相沉积物。古河道区上游为含砾中粗砂、中细砂,厚度15〜30m,下游地区多为中、细砂,厚度10〜20m,富水性较好,富水程度大于2000m/d。古河床两侧的边漫滩区及河间泛溢地块,一般以细砂、粉细砂为主,厚度10〜20m不等,富水程度在500〜l000m/d。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