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的各种地理条件造成了这样的事实:如果没有作为农业的完整组成部分的水利系统的发展,农业生产就决然达不到它曾经有过的高水平,也不可能出现由具有高度生产性的农业经济所带来的半封建中国的繁荣文化。K.A.威特福格尔(Wittfogel)详尽的论文,已经清楚地阐明过...
中国的各种地理条件造成了这样的事实:如果没有作为农业的完整组成部分的水利系统的发展,农业生产就决然达不到它曾经有过的高水平,也不可能出现由具有高度生产性的农业经济所带来的半封建中国的繁荣文化。K.A.威特福格尔(Wittfogel)详尽的论文,已经清楚地阐明过灌溉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意义,它使人信服地确认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的每个地方”,灌溉是“集约农业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便确立了中国的农业社会,正如现代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是建立在煤与铁的基础上一样”。
虽然,中国有着许多不同的地理区划,而且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几乎所有主要的地区,都有这样或那样形式的水利工程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在西北黄土地区,主要是用渠道进行灌溉的问题;在长江与珠江流域,主要是解决在肥沃的沼泽与冲积地带上进行排水、并对复杂的排灌系统进行维修的问题;而在黄河下游与淮水流域,实质上就是一个防洪问题。在运输方面,遍及整个中国领土并作为商业与行政动脉的水道,一直是极其重要的。
“早期中国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是在北纬31°—40°与东经113°—118°的范围之内,亦即山西、河南、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江苏与安徽北部所属范围。这一范围之内,比起冲积地带来说,拥有较多的黄土——注意到这一点是重要的。其中东经118°以西的整个淮河流域都在黄土区之内。除了黄河故道以夕卜,北纬32°—34°与东经114°—118°之间的地区,几乎全都是黄土层。在与此相同的经度内,在北纬35°—36°的地区,除了河道以外,大部分也是黄土区。于是,这两条黄土带就将山东半岛与西部黄土区连起来了。在整个这一范围内,只是在北纬36°以北的地域及河道区,才是冲积地带。
“这就是所谓的连续的半草原,这个半草原,从海岸一直延伸到土耳其斯坦,其中既无森林,也无沼泽,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与车辆运输”,丁文江总结道,“这就使得早期的定居与文化的不断传播成为可能的了。”这里所指的黄土区,其范围是很广阔的。在殷朝(公元前1401—1050年),陕西省就成了中国文化发祥地之一了,即使我们拿比丁博士所指的殷朝还晚一些的周朝(公元前1050—255年)的情况来说,整个发祥地依然没有越出黄土地带的范围。
关于古代中国领土的这种特殊地貌的描述,是了解灌溉事业对于中国农业的重要意义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其秘密就在于黄土与水分相结合之后所呈现的特殊性质。
在大约半个世纪以前,E.F.里奇索芬(Richthofen)教授的研究曾经揭示过这个问题。他观察到,黄土之吸水犹如海绵。黄土的高孔隙性和强毛细管吸收力,就使得蕴藏在深层土壤中的无机质能上升到顶层,从而为农作物的根部所摄取,黄土也就具有了“自行肥效”的能力。然而,很明显,只有在有充分的水分时,才能产生这种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莱昂(Lyon)、菲平(Fippin)与巴克曼(Buchman)在他们的权威著作《土壤:它们的性质与处理》中作如下总结的原因:“由于黄土中含有丰富的苛性钾、磷与石灰,一旦加入适当的水分,它就成了极其肥沃的土壤。”
由此,中国北平的燕京大学前地质学教授C.B.巴伯(Bar¬bour)曾断言:“因为中国的黄土有着很高的石灰成分,而且其肥效是绝然无疑的,所以,水分的供应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因素了。”这些结论并非先验性的,而是被以下的实验证实过。这些实验是:中国北平清华大学T.牛(New)教授所做的毛细实验®,中国南京的金陵大学鲁德米克(Lowdermilk)教授关于黄土持水能力的确定,以及中国地质调査局的翁文灏博士努力完成的关于黄土的化学分析。巴伯(Barbour)教授基于他自己确凿的观察,曾引人注目地强调他的结论说:“我认为这些理论上的结论,可以被任何场合下观察到的事实所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