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1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9158

标签:

摘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 副热带高压脊的南北位移与西伸东退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 我国地处世界著名的季风区——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受夏季风影响显著...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中国天气

我国地处世界著名的季风区——东亚季风区,夏季降水受夏季风影响显著。东亚夏季风体系的结构研究中指出,整个体系中最关键的两个基本成员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印度洋马斯克林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梅雨的影响很大。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东亚副热带季风的影响主要是它的位置,其次是强度。8月中旬之前大陆上夏季风前锋的进退与西太平洋高压脊南北进退极为一致。而且时间一般落后为一候。

副热带高压脊的南北位移与西伸东退

副热带高压脊的南北位移与西伸东退影响其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及转向的西南气流的强弱以及印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气流的流入,从而影响副热带夏季风的活动。副热带高压的东退,可引起南海热带季风槽断裂,热带季风北上可加强副热带季风及降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大陆夏季风强度有密切关系。低层西北太平洋高压南侧的偏东气流是构成南海西太平洋热荇季风辐合带的重要组成,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可以影响热带季风辐合带及其降水以及热带季风的位置,它是连接南海热带季风和大陆副热带季风的重要系统。在东亚季风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连续向东撤出南海被作为南海季风爆发的标志之一。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故天气晴好,所以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的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讳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邹边远地区形成一暖湿气流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纬距处,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的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平均来说,当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热带高压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是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热带高压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以至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年、1980年、1991年、1998年副热带高压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而1978年和1983年副热带高压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江淮地区干旱。

1980年7月中旬开始,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副热带高压脊线由25°N以北退到25°N以南,8月初,甚至退到15°N以南,副热带高压在25°N以南持续时间达20多天,由于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南,使得这年的盛夏江淮地区长时间低温阴雨,暴雨频繁,洪涝成灾。而在1983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7月中旬到达25°N以北,8月上旬高达30°N以北,使得这一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高温少雨,出现高温干旱天气。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