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东晋、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东晋、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州的设置越来越滥,数目之多,地位之低已与郡相仿佛,基本失去了最初的那种作为一大块政治区域的重要性,在空间上的表现也愈来愈混乱复杂。 南朝的情况:由于中原的变乱,北方士族大批南迁,...
东晋、南朝时期的行政区划
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州的设置越来越滥,数目之多,地位之低已与郡相仿佛,基本失去了最初的那种作为一大块政治区域的重要性,在空间上的表现也愈来愈混乱复杂。
南朝的情况:由于中原的变乱,北方士族大批南迁,他们以为终有一日会返回北方,侨居江南只是权宜之计,加上门第风气盛行,士族多以郡望决定身份高低,保持旧籍作为区别的标志。因此在侨居地出现了“故土虽迁,仍存旧名”的侨置现象,“侨置州郡”制度在州—--郡—--县三级中都有侨实相错的表现。学习这段历史要学会区别如下三类关系:
1.实州侨郡 例:荆州属实州,东晋元帝侨置新兴郡,而此新兴郡原在今山西省沂县,新兴郡在荆州并无实土。
2.侨州实郡例:徐州原辖山东东南部及江苏北部,晋室南渡以后,在原属扬州的广陵郡(治扬州市北部)上侨建徐州,此州实无辖地。
3.侨州侨郡例:豫州汝南郡,豫州原在淮河北岸,辖皖北豫东,治陈县(淮阳),汝南郡亦在淮河北岸的颍水流域,治所在上蔡(今县),南渡以后豫州侨置在江淮之间,仍辖汝南郡,实际没有实土所管辖,都是侨置。
侨置问题主要受人口迁移的影响:行政区划的变迁反映了人口的变迁;行政区划的移动反映了人口的移动,这个问题是可以做动态分析的。两晋之际的人口流动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规模最大的一个时期,总共四次:共计90万,占全国人口540万之六分之一。北方移民南下的浪潮持续了一百多年。大体上是由黄河下游和淮北地区移向长江中下游;黄河中游地区的人民则移往陕南,继而深入西南川、滇、黔。也有部分山东移民至韩半岛。因此这次地区州郡县增置现象最普遍。例如:扬州会稽由汉代一郡扩大为东晋的七郡;荆州长沙郡增为四郡,岭南交广地区则由西汉的七郡55县扩大为十七郡121县。侨置州郡也在上述地区最普遍,它是处置移民洪流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相应对策,秦汉已经形成的行政区划格局被打乱了。直到南朝刘宋实行“土断”,废止侨寄法,把户口编入所在郡县户籍、征税徭,即把行政和地域空间切实结合划一,上述混乱现象才渐渐消除。但是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州、郡愈来愈滥,愈来愈多,这就为隋统一以后省并州郡,州郡实际变成同级行政区,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