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水平分布规律 垂直分布规律 隐域性土壤分布特征及规律 水平分布规律 我国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东部森林区发育了各类酸性的森林土。从北向南,依次发育了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红壤、黄壤、砖红壤等。在秦岭、淮河以北,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壤与植被一样...
水平分布规律
我国受季风和地形的影响,东部森林区发育了各类酸性的森林土。从北向南,依次发育了棕色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红壤、黄壤、砖红壤等。在秦岭、淮河以北,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壤与植被一样,发生有规律的递变,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规律,依次发育了黑钙土、黑垆土、栗钙土等各类草原土。到最西部的荒漠地区,出现了灰棕漠土、棕漠土和高山寒漠土(表1)。
区域 |
植被类型 |
土壤类型 |
||
森林区域 |
寒温带落叶针叶林 |
温带常绿针叶树与落 叶阔叶树混交林 |
|
棕色针叶林土 |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
|
暗棕壤亚区 |
||
温带落叶阔叶林 |
|
棕壤、褐土亚区 |
||
亚热带北部含常绿阔叶林树 的落叶阔叶林 |
黄棕壤、黄褐土小区 |
|||
亚热带肯绿阔叶林 |
东部常绿阔叶林亚区 |
亚热带南部常绿阔叶林 |
红壤、黄壤小区 |
|
|
红壤(山区红壤)亚区 |
|||
西部干性常绿阔叶林 |
热带北部季雨林型常绿阔叶林 |
砖红壤性土小区 |
||
热带季雨林 |
东部热带季雨林亚区 |
热带南部季雨林 |
砖红壤小区 |
|
西部热带季雨林 |
|
砖红壤性土、砖红壤亚区 |
||
草原区域 |
温带森林草原 |
温带森林草原 |
|
黑钙土、黑土亚区 |
暖温带森林草原 |
|
黑垆土亚区 |
||
温带草原 |
|
|
栗钙土、灰钙土区 |
|
高寒森林草甸 |
|
|
高山草甸土区 |
|
高寒草原 |
|
|
髙山草原土区 |
|
荒漠区域 |
温带荒漠、半荒漠 |
|
|
灰棕漠土、风沙土区 |
温带荒漠、裸露荒漠 |
|
|
棕漠土、风沙土、盐土区 |
|
高寒荒漠 |
|
|
高山寒漠土区 |
垂直分布规律
我国受缔度与经度的影响,土壤类型表现出了水平地带性。然而在一定的水平地带内,由于山地水热条件的特殊性,山地的土壤类型与植被类型一样,随着海拔的上升,构成了垂直带谱。一般来说,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结构既随水平地带不同,也随山地的高度和坡向而有所差异。根据基带的水热情况分为热带湿润区、半干旱区、温带湿润区、干旱区等多种类型。一般来说,我国西北部山地,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发育荒漠土一山地栗钙土一山地黑钙土一山地灰褐色森林土一高山草甸土等。我国东部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的形成则主要反映热能的改变,植被基本上以各种类型的森林为主,发育相应的土壤类型。例如,我国亚热带南部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从下到上依次为红壤一山地黄棕壤一山地灌丛草甸土。又如,温带山地从下到上依次发育棕壤一山地暗棕色森林土一山地棕色针叶林土一高山草甸土等。一般来说,山地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垂直带谱愈完整,组成愈复杂。
隐域性土壤分布特征及规律
我国境内分布面积广大的隐域性土壤主要有草甸土、盐溃土、石灰土等。其地理分布受地下水、岩性、地表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但是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仍然不能脱离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在河流三角洲平原、河漫滩或盆地内较低的地方,以及青藏高原长江、黄河源地等地下水位比较浅的地方,多发育草甸土。在有特殊的岩溶地貌发育和水文特征过程的石灰岩地区发育着石灰性土壤,如红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