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20a 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究其原因主要有: 三江平原人口一直呈增长 趋势。1980~1998年间人口增加了近100万。人口的急剧增长致使 人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缓解人地 矛盾, 以及满足国家对粮豆的需求,三江平原出现了多次开荒...
近20a 来,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空间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 究其原因主要有: 三江平原人口一直呈增长 趋势。1980~1998年间人口增加了近100万。人口的急剧增长致使 人地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为缓解人地 矛盾, 以及满足国家对粮豆的需求,三江平原出现了多次开荒高潮。1975~1983年各县农民趁连续旱年沼 泽干涸之际大量开荒, 开荒面积达9780. 0 km2 ,是1949年三江平原 耕地面积的1.24倍,至1983年,垦殖 率达32.3% , 而湿地率由1949年的49.0%下降至16.9% , 农田成为区域主要生态类型(表1)。
表1 三江平原不同时期耕地和沼泽湿地面积
年份 | 耕地 | 沼泽湿地 | ||
---|---|---|---|---|
面积/km2 | 垦殖率/% | 面积/km2 | 湿地率/% | |
1949 | 7860. 0 | 7. 2 | 53400. 0 | 49. 0 |
1983 | 35210. 0 | 32. 3 | 18357. 0 | 16. 9 |
1994 | 45724. 0 | 42. 0 | 10406. 0 | 9. 6 |
1996 | 49218. 0 | 45. 2 | 9466. 2 | 8. 7 |
1988~1990年为期3a的第一期农业综合开发工程集中 连片开发建设了120个小区,开荒面积达1246.7km2。20世纪 90年代初,该区实行开放开发、联合开发, 有些县、场向国内外出售或转让土地使用权,承包商和厂矿的 开荒规模达几千公顷到几万公顷,湿地排水疏干、毁苇开荒到处可见。将1980年沼泽湿地分布图与1996年 土地利用图进行叠加分析,可知:
1980~1996年,有68. 3%的沼泽湿地发生了变化, 其中有33.7%被开垦 为旱地,约占1980年沼泽湿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有19.7%变成林地, 10. 4%变成草地,有2. 5%变成水田, 有1.1%的沼泽湿地转化成水域,还有少数沼泽湿地被用于居民点及城镇建设用地。这表明1980~1996年由 于人类活动的直接影响,沼泽湿地 已减少了三分之二, 可见人类活动对沼泽湿地的影响程度之大。20世纪90 年代后,湿地的功能和价值受到普遍关注, 保护湿地的意识越来越强。目前,黑龙江省政府已下令停止开垦湿地, 并设立了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有关湿地的自然保 护区14处, 总面积5958k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