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的形成

客家方言的形成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5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058

标签:

摘要: 中唐安史之乱引起的移民运动,对南方方言的地理格局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加速了北方方言对湖北方言的同化作用,从而奠定了这一带西南官话的基础;更往南,今天新湘语的萌芽大约就在此时出现;与此同时,粤方言也受到移民方言的部分影响。在江西北、中部,进人江西的移...

中唐安史之乱引起的移民运动,对南方方言的地理格局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加速了北方方言对湖北方言的同化作用,从而奠定了这一带西南官话的基础;更往南,今天新湘语的萌芽大约就在此时出现;与此同时,粤方言也受到移民方言的部分影响。在江西北、中部,进人江西的移民语言将吴语区和湘语区分隔开,形成了赣语的主要基础,并为此后客家话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也对南方各方言区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唐宋时期“北方话”作为一个方言大区逐渐明确起来,宋代史籍中出现了“北人音” 这样以北方话作为一个整体方言的概念。陆游《老学庵笔记》卷6中说:“中原唯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正。”这说明宋代以中州音为标准音。根据周振鹤的研究,当时,北方话中又可分出四个小区,即秦、中原、河朔和蜀四个区域。张师正《倦游杂录》云:“关右人或作京师音,俗谓之猜语,虽士大夫亦然。” “关右”在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此处相当于秦地,说明这一带的方言颇具特色。而在南方至少还存在着吴、荆楚、闽三种方言。

现代南方方言的地理分布格局到南宋时已基本奠定,后世只有局部变动。这种变动主要有:明末至清中叶闽南话和客家话先后扩散到台湾、海南岛和广东沿海;明季闽南话进人浙南温州地区,太平天国以后皖南大片地区变为官话区,清代中叶赣语和湘语的边界逐渐明确,等等。经过南宋以后不断的变化,终于形成了现代汉语七大方言分布的地理格局。七大方言为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方言。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方言,分布于长江及湖南雪峰山一线以北以西的广大地区以及九江至镇江一线的江南沿岸;吴方言分布于除镇江以西的苏南、上海和浙江地区;湘方言分布于湖南湘资流域及广西东北角;粤方言分布于广东中部、西部和广西东南;闽方言分布于福建(除闽西)、粤东南、海南和台湾大部;赣方言分布于江西北、中部及湖南东缘;客方言分布于粤东北、赣南、闽西及川、桂、台、湘部分地区。北方方言“以华夏族及其后身汉族所用语言,经过数千年长期发展并受周围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直接结果;而分布在中国南方的汉语其他方言溯其源则发端于历史上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几次移民运动”。

吴方言的源头最为久远——先周时代从陕西渭水流域迁到江南太湖流域的太伯、仲雍等移民带来的语言,可能是后来吴方言的滥觞;稍晚于吴方言的湘方言,源于古楚语,殷末鬻熊率楚人自中原播迁至江汉流域,古楚语也就扩散到了湖南,成为湘方言的源头;

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防范百越族的反抗,派遣戍卒五十万镇守岭南,后者的语言,也就成了粤方言的先声。原始闽语萌发于东汉末年,当时,有大量北方移民从陆路和海路进人福建。中唐安史之乱后,部分移民到达江西中部,他们带来的语言可以看成是赣、客方言的前身。唐末,部分移民迁往闽西、赣南。及至宋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族的南侵,更使他们迁移到地理环境更为闭塞的闽、粤、赣交界的山区,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方言。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