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迁到南方的原因

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迁到南方的原因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088

标签:

摘要: 本文从自然环境、劳动力、城镇、交通等方面入手,对宋前的北方和宋后的南方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迁到南方的原因。 一、北方地区 1.自然环境 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存。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地...

本文从自然环境、劳动力、城镇、交通等方面入手,对宋前的北方和宋后的南方进行对比分析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迁到南方的原因。

一、北方地区

1.自然环境 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存。黄河是塑造华北平原地形的主要外力之一。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因黄土质软疏松,因而在黄河中上游以侵蚀、搬运为主,下游的堆积作用则形成华北平原。黄土是第四纪的松散堆积物,所以在黄河流域形成的棕壤、褐土、黑垆土、潮土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成土母质——黄土的影响,质地疏松,有机质含量高,适合耕作。所以,北方的土壤比南方粘重的红壤、黄壤、砖红壤更适宜耕作。

2.劳动力 黄河流域是人类的发祥地。由于历史时期优越的自然环境,聚居着众多的人口,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加速了黄河流域的开发。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我国的人口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秦汉时关中地区、内蒙古和河套地区、“三河”(河内、河东、河南)地区、华北平原地区人口稠密。据公元2年的人口资料显示,全国人口为5767万人,北方占75%,南方仅有25%;东汉、三国时期虽然增加,但南北人口比仍为1∶3;两晋、南北朝时,北方虽因战乱人口南迁,但仅有的户籍统计显示,公元380年全国户数为249万户,北方占54%,南方占46%;隋时,仅河北、河南、山东和陕西四省人口占全国的64%以上;唐时,虽然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人口有所增加,但公元742年,全国人口为5098万,北方占59.7%,南方占40.3%。

3.城市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城市,当时各诸侯国的都城为地区性的城市,《史记》和《汉书》中提到的城市有23个,其中号称都会的有13个,从空间分布看,黄河中下游有9个,长江中下游有3个。由此可见,自春秋战国至秦汉,北方地区的城市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尤其是都城。都城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往往集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于一身。帝王择都往往是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雄厚、战略地位重要之地,都城对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南方地区

1.气候、交通 我国自两宋时期(1000年~1200年)到14世纪再到20世纪初经历了七八百年的寒冷时期,其间气候虽有冷暖波动,但升温时平均温度仍低于现代水平。特别是16世纪初、17世纪末和19世纪中期的三个寒冷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多次封冻。15世纪和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前半叶则持续干旱。寒冷和干旱对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影响甚为严重,而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弱些,同时南方交通运输较北方发达。

2.劳动力 我国在北宋前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一直是南轻北重,但随着南方的开发和人口的迁移,逐渐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西晋时由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以及西晋对少数民族的高压政策,使社会重新陷入混战局面,黄河流域的人口则因社会动荡、经济凋敝而纷纷南迁。唐时,统治者组织了人口迁移,尤其是“安史之乱”,造成人口从北方地区迁向南方。北宋末,由于“靖康之难”,北民南迁,从而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形成了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南方由于人口数量大增,既保障了劳动力,同时北民南迁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生产技术、经验带到南方,从而加速了南方地区的发展。

3.城市

宋、元时期,南方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城市数量大增,在水陆交通沿线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城市,城市数量超过了北方。明、清时期,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出现了许多手工业中心、商业中心和外贸港口城市,全国70%的较大城市分布于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南方地区,如苏州、杭州、景德镇、汉口、佛山、广州等。元、明、清虽建都于北京,使北京成为全国性的大城市,但改变不了总体的城镇分布格局与经济格局。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