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影响

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影响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486

标签:

摘要: 古时人少,人类可以择高而居,逐水而生,水进人退,水退人进。以后,农业发展,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固定的村落,为防洪水人们修起一个个围村埝,但基本上不影响洪水的泛滥,人与洪水之间仍保持着古朴的和谐共处的状态。再往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类需要保护自己的田地和家园,沿河...

古时人少,人类可以择高而居,逐水而生,水进人退,水退人进。以后,农业发展,冲积平原上形成了固定的村落,为防洪水人们修起一个个围村埝,但基本上不影响洪水的泛滥,人与洪水之间仍保持着古朴的和谐共处的状态。再往后,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类需要保护自己的田地和家园,沿河修建起阻挡洪水泛滥的连续堤防,从而进入了与洪水对抗的阶段。

在治水问题上,中国古代早就提出过人应与河流洪水相适应的自然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传自汉代的贾让三策。西汉年间,黄河一度泛滥频繁,治河成为朝野关注的大事。贾让在分析黄河演变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治河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黄河改道。决黄河于黎阳遮害亭,在当时黄河和西面的太行山麓之间,经冀州辖区,北流入海,为此,需“徙冀州之民当水冲者”,使人河各处其位。据说,从此可以“河定民安,千载无患”。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这是上策的修正,可兴分洪、改土、灌溉和航运之利。贾让认为,中策“虽非圣人法,然亦救败数也”,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支数百岁”的治河良策。下策是继续维修旧堤。贾让说:“若仍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几,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

耐人寻味的是,治河实践中实际被采用的,恰恰是贾让认为最不合理的下策。当时,冀州的人口密度远不如今日密集,当冲的魏郡,面积大约24000km2,人口近91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40人(王化云等,1984)。但是那时,人不与洪水争地、移民给洪水让路的“上策”,就已经不是仅靠提倡就能得以实施的了。

清代河道总督靳辅曾讥讽贾让说:“有言之甚可听而行之必不能者,贾让之论治河是也”。但同时又指出:“(贾让)所云、疆理土田,必遗川泽之分,使秋水多得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数语,皆善矣” 。从治河思想的角度肯定了贾让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发展与河流洪水规律相适应的自然观。贾让三策中的“上策”与“中策”,虽然未能得以实施,但是“实际上包含了人类发展要主动积极地适应洪水客观规律的合理内核。随着人们调蓄洪水的工程能力的不断提高,适应洪水的规模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考察社会发展对水利建设的影响,人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我国清朝以前,人口一直在1亿上下波动,清朝之后人口迅速增长,人与水争地愈演愈烈,“围湖垦殖”与“废田还湖”之争也随之而起。直到人口超过了4亿5千万的20世纪初期,有学者提出了“蓄洪垦殖”的主张:大水年退田还湖,中小水年与水争地,“估计可有四、五年之收,而可能有一年之失(淹),仍有利可图”。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