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理论上,大气环流控制和影响着水文形成的环境及其水要素的时空分布与变化。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分布产生的热力差异,强烈地破坏了对流层低层行星风带的分布,形成了强盛的季风环流。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引起高空行星风带的季节...
在理论上,大气环流控制和影响着水文形成的环境及其水要素的时空分布与变化。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濒临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分布产生的热力差异,强烈地破坏了对流层低层行星风带的分布,形成了强盛的季风环流。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引起高空行星风带的季节位移,而青藏高原地形所产生的热力和动力作用,加强了季风的发展,并促使其发生复杂变化。因此,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地形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使大陆性季风现象成为中国气候最主要的特征。这种气候特征主导了中国降水、蒸发等水文过程。中国大陆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西伯利亚干冷气团。此外,在新疆西部和北部山区,还有长途跋涉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这几种水汽来源构成了中国境内降水的三个显著特点:东南多雨,西北干旱,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山区降水多于平原,山地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特征,也使得中国降水变率较大,且降水量多的地区和降水量多的季节,其变率小,反之则增大。较大的降水变率是导致中国旱涝灾害的重要因素。季风强弱变化所导致的南旱北涝或北旱南涝,以及一个地区的先涝后旱或先旱后涝 甚至春夏连旱,几乎年年都有出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中国夏季主要受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海洋气团影响,降水丰富。东南部为夏季风控制时间最长的地区,降水最多。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脊线位置与雨区关系密切,副髙的西伸、东退、北进、南撤都会引起中国东半部的天气变化。一般6月以前,副高脊线于北纬20°以南,东南季风的雨带于4月份在华南形成。6月中旬到7月中旬,副高脊线北跳到北纬25°附近,雨区也北进到长江中下游地区。7月中旬,副高脊线北移至北玮30°附近,雨带北进到淮河以北,广大北方地区进人雨季盛期。8月下旬副高南撤,雨带开始返回南方,东部地区雨季先后结束。
春秋季是大气环流形式转变过渡的季节。春天南北气流交换复杂,天气变化剧烈,风向不稳定,造成华北一带大风和沙尘天气,江南丘陵与湘、赣等地区多阴雨天气。秋季因复合高压的稳定大气层结构,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但此时中国西南地区仍然受西南气流影响,多阴雨天气,出现著名的“华西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