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江南经济区的区域规划结构

唐代江南经济区的区域规划结构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9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045

标签:

摘要: 唐代江南经济区仍继承了前期封建社会区域规划结构的传统型式,以城市群体组织网络为主干,水陆交通网为纽带来组织全区域的规划的。 区内划分为四个地区性的经济圈。各个经济圈内,又按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和城市分布状况,各有其城市群体组织网络和它的基层据点组织。因此,这种...

唐代江南经济区仍继承了前期封建社会区域规划结构的传统型式,以城市群体组织网络为主干,水陆交通网为纽带来组织全区域的规划的。

区内划分为四个地区性的经济圈。各个经济圈内,又按其地理特征、经济特征和城市分布状况,各有其城市群体组织网络和它的基层据点组织。因此,这种区域性城市群体组织网络,实际上是四个不同地区性城市群体网络的复合体。就网络组织层次而言,可分为三级,即区域网络、经济圈网络和基层据点网络。整个区域城市群体网络就是这样分层次,以一个中心城市为首聚合而成的。这便是唐代江南经济区城市群体结构型式的概貌。

为进一步说明这种结构型式,这里不妨先对全区域作番鸟瞰,而后再具体剖析一个经济圈的城市群体组织网络,庶几可以对此获得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全区域城市群体组织网络的总体规划结构,作番鸟瞰。

选择太湖流域、杭州湾沿海地带及扬州地区作为全区域的经济中心带,而扬州则为这个中心带的核心所在。四个经济圈的地区城市群,便环绕这个区域中心带布列,聚合成为一个有机总体,扬州也就承担了全区域城市群体组织网络主体——中心城的重任。这便是区域城市群体组织结构的第一个层次。

第二个层次是地区性经济圈。各经济圈各有其地区经济中心带和中心城、副中心城,作为经济圈内城市群体组织网络的核心,以联系整个地区基层经济活动据点网络,形成一体。

第三个层次是地方经济活动据点网络,或者说区域城市群的基层组织。这是以一个地方性商业都会为主体,结合周围的小城市、或者若干郊市、草市而构成的小型地方性经济活动组织。其活动领域一般均为一、二个县的范围,视其经济发展程度而定。

从这三个层次看,结构关键在第二个层次,即地区性经济圈这个层次。这是构成整个经济区城市群体网络的主体组成部分。区域性组织实际上是以商品经济为纽带,联系这些地区经济圈的有机结合而已。

这三个层次的城市群体组织,都是凭借区内水陆交通网络为联系手段而结合的。前文曾论及,江南是水乡,水道航运是本区域商品运输的主渠道,陆路交通不过作为辅助而已。整个区域航运网是由长江淮河钱塘江赣江湘江汉水等天然河流及一些大小人工运河所组成。各经济圈的城市大多沿江河呈带状分布,所以上面说的三个层次的城市群体组织网络,基本上就是依凭这些江河为联系体交织起来的。长江是区域航运网的主轴,也是整个城市群体组织网络的主轴,而大运河则是辅轴。位于两轴线交汇点的扬州城,便是全区城市组织网络的中心,全区域的中心城。各经济圈的地区性城市群体组织网络,同样也是如此,都是各以所在地区之主要河流为主辅轴线来组织的。例如长江、淮河及大运河之于江淮经济圈;长江、汉水及湘江之于荆湘经济圈。在各经济圈内,又以主体河流与支流为轴线,构成地方性的基层据点网络。在这个庞大的城市群体网络体系中,山区或内陆地带城市则依赖驿道及其支线作联系手段,而沿海地带则海岸航道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的。其次,我们再以江淮经济圈为例,进而考察地区性城市群体组织网络的具体规划问题。

江淮地区位于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大运河横贯此区,行政建制的淮南道地域,统属此区。此区北界关东经济区,东临东海,西接荆湘经济圈。从唐时经济地理位置看,江淮地区是江南经济区与关东及陇西关中两大经济区的重要联系孔道。因地处大运河沟通江淮的要道,成为漕运和商贾往来之枢纽,加之长江经此东流入海,故海运亦繁,致成为国内外商品的重要集散地,而益以本地区农产品以及纺织、铜器制作和制盐等业大宗商品之输出,所以商品经济甚为繁盛。发展至晚唐,本地区之扬州城已跃居全国第一大商业都会的地位,有“雄富冠天下”之称®。我们从唐人有关记述扬州市肆盛况之诗篇,即足以概见此区商品经济之活跃景象。

江淮经济圈人口分布密度情况,以扬州为最高,其余各州每县平均人口数基本上可达到当时江南经济区的中等水平,唯安州稍低亦相去无几,可见分布尚较均衡。这是据天宝元年统计数字计算的。就人口分布密度论,其时地区经济的发展基本上还是较为均衡的。

因此区位于江淮之间,大运河经扬州过楚州渡淮北行,而沿江城市多于沿淮,故航运布局当以长江为主轴线,大运河为辅轴线,联系淮河及境内其他河流组合而为此经济圈之航运网络。国家驿道有由洛阳东行,经泗州入淮至楚州、扬州再渡江至润州入浙东经济圈的。也有条由洛阳南行,经汴州至寿州、庐州再渡江达宣州入浙赣经济圈的。还有另一条由长江东南行,经荆襄经济圈之襄州、鄂州至蕲州而转入浙赣经济圈与前条驿道衔接的。这些都是沟通与各经济区及本区域内各经济圈的陆路交通国道干线。本地区尚有地区干线及支线,与这些国家驿道干线联成一个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江淮经济圈的水陆交通系统,便是这个道路网与上述航运网结合组成的。地区城市群以此作为组织纽带,区内外商品聚散即赖此以为流通渠道。

沟通江淮之大运河是本地区的一条经济大动脉。在这段运河直接影响下之扬、楚、滁三州,当是本地区的经济中心地带,而扬州则是这一中心地带之核心,亦即江淮经济圈之中心城。蕲州城是这一地区西部的经济活动中心,可视为江淮经济圈之副中心城,长江便是它与扬州的联系纽带。

一般说来,州城均处于交通要冲,规模大于县城,人口亦较众,并设有相当规模之市区,商品经济也比县城繁荣,实际上既是一州的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在州境内,州城乃此州商品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它与周围县城,组成一个城市群体网络。县城每每又是一定范围内的地方经济活动中心,它联系广大农村草市及城郊郊市,结合而为一个小型经济据点网络,以为一州城市群的基层组织。前文曾谈过,东晋以来,南方城郊草市渐渐兴起。唐时发展更为迅速,有些草市颇具规模。如江淮近水地带,富室多聚居草市,甚至成为盗贼劫抢的对象。可见此时大的草市居民众多,商肆繁盛,而致发展成为较大的“市”,乃至县城。

江淮草市、郊市多,在交通要道,特别是沿江河地带,分布尤为密集。所以江淮地区城市都有郊市、草市作为发展城郊及农村商品经济的基层据点,或者说沟通城乡经济的桥头堡。这是我们研究唐代经济区域规划所不容忽略的。江淮经济圈的郊市、草市历史悠久,此时发展尤堪注意,可见每个县城必然联系为数可观的郊市、草市,州城亦复如此。这种地区城市群的基层据点,分布是颇广泛的,沿江河航运发达地带更是如此。由此可见,江淮经济圈的城市群体组织,实际上也可分作三级,即地区(或经济圈)、地方(州)及县。地区中心城便是整个地区城市群体组织网络的组织中心。

分析本地区城市分布格局,总的看,城市多是沿江淮及大运河呈带状分布,尤其沿长江北岸分布较为密集。就地域而言,地区之东、西两部分分布较密,中部较疏,这与大别山脉影响有关。

上面说的便是江淮经济圈城市群体组织网络的构成概况。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自可推见其他经济圈城市群体组织了。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