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VI支持下自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ENVI支持下自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


发布日期: 1970-01-01 更新日期: 2015-01-30 编辑:giser 浏览次数: 4584

标签: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其中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公式,公式中包括: 林地面积、草地面积、湿地面积、耕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湖泊面积、河流长度等参数 这些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其中规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计算公式,公式中包括:

林地面积、草地面积、湿地面积、耕地面积、建筑用地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湖泊面积、河流长度等参数

这些参数都有赖于遥感手段获取。

1.技术流程

如图1是基于TM数据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总体流程图,使用指数评价法,需要的生态因子为植被、土壤和地形。这个技术流程较简单和实用,如果数据允许,可使用更多的生态 因子。 整个流程可分为三步组成部分,技术路线为:先对获取的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传感器定标、几何精校正、大气校正和工程区裁剪;在预处理结果的基础上提取自然生态 因子;用自然生态因子进行自然生态环境评价。除了使用常用的传感器定标工具、几何校正工具、大气校正扩展模块以及图像裁剪工具。还频繁使用Bandmath、Density Slice等工具。

图1 自然生态环境评价总体流程图

2.各个步骤关键技术点

一、 数据获取与处理

传感器定标参数是原始的DN值与辐射能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重采样之前(如几何校正)预要先进行定标。

几何精校正是基于参考影像进行的,校正结果能与DEM数据匹配。注意重采样采用最邻近方法以保持原始的像元值。

大气校正使用FLAASH工具完成。由于FLAASH是根据图像地物来估算部分大气环境参数,因此在完成几何精校正之后再做大气校正。

在大气校正结果的基础上裁剪工程区。

注:如果使用ETM数据,为了提高数据分辨率,完成传感器定标后进行图像融合。

二、 生态因子生成

结合现有资料情况,并依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本方案选取植被、土壤、地形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作为评价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因子。以“植被盖度”和“土壤指数”作为植被和土壤的生态因子,“坡度”作为地形因子。
  • 植被盖度

    植被覆盖度是根据前人研究的NDVI估算模型:

           FC=(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

其中NDVI是归一化指标指数,NDVImax表示区域最大NDVI值,NDVImin表示区域最小的NDVI值。由于图像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噪声,NDVImax和 NDVImin并不一定是最大NDVI值和最小的NDVI值,可以根据直方图分别取两头“拐点处”的值。

注:当NDVI小于NDVImin,FC取值为0,NDVI大于NDVImax,FC取值为1。

  • 土壤指数

    土壤指数同样采用前人研究的模型裸土植被指数(GRABS)(杨存建,刘纪远,2002):

                 GRABS = VI-0. 09178 BI+ 5. 58959。

VI和BI分别为穗帽变换的绿度指数和土壤亮度指数。BI和VI指数可分别用来评价裸土和植被的行为,VI指数与不同植被覆盖有较大的相关性,土壤亮度对植被指数有相 当大的影响,裸土信息变化的主要部分是由它们的亮度造成的,故由 BI和 VI线性组合形成的裸土植被指数能很好地反映土壤的裸露情况。

注:裸土植被指数不能充分评价土壤情况,比较合理的是用土壤肥力、土壤侵蚀状况等。这里由于数据的原因,只能用裸土植被指数。
  • 坡度

    基于DEM数据生成

    评价因子生成之后,直接用它们去进行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各指标项的量纲不一致,所以没有可比性。各指标的量化分值依其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程度,采用统一顺序原则, 即按照它们对生态环境正向影响的大小,从高到低分为若干级,对环境质量贡献越大,编码值越大,反之则编码值越小。各个参评因子数据经过归一化化后是一组反映其属性特征的数值,其值介于1~10 之间。如下是对植被盖度的归一化,其他因子类似。

    根据实际情况,植被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贡献程度,依据植被的覆盖度分为10级,覆盖度越大编码值越大。

    编码值 覆盖率%
    1 0-10
    2 10-20
    3 20-30
    4 30-40
    5 40-50
    6 50-60
    7 60-70
    8 70-80
    9 80-90
    10 90-100
    三、 生态环境评价

    自然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很多,但公认的、常用的方法只有几种,如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特尔斐法、景观生态学法、评分迭加法等。结合实际情况,本方案选择的是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本方案选择的评价模型是指数法与综合指数法:

E=W1 Sv+W2 Ss +W3 *St

根据每个因子贡献量大致估算的权重,如使用权重值为:W1=0.7,W2=0.2,W3=0.1,

得到的环境评价结果是一个单波段的灰度图像,我们可进一步分成4个环境级别,如下表所示。

评级等 级 综合评价指数 说明
9~10 自然生态环境基本未受到破坏,生态结构合理、稳定、生态系统自身功能和自我恢复能力很强。
6~9 自然生态环境基本未受到破坏,生态结构比较合理、稳定、生态系统自身功能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强。
4~6 自然生态环境基本受到破坏,生态结构基本合理、稳定、生态系统自身功能和自我恢复能力较弱。
1~4 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态结构不合理,生态系统自身功能和自我恢复能力很弱。
如下图2为自然生态环境评价结果。

图2 环境分级评价结果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