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地图编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地图编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发布日期: 2016-10-31 更新日期: 2016-12-17 编辑:bukun 浏览次数: 5407

标签:

摘要: 地图具有可测性、直观性和一览性等特点,它可以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发展过程、时空变化以及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地图既是地理研究的工具,也是地理研究的成果之一。因此地图学与地理学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地图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地图的编制与...

地图具有可测性、直观性和一览性等特点,它可以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范围、发展过程、时空变化以及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地图既是地理研究的工具,也是地理研究的成果之一。因此地图学与地理学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地图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地图的编制与研究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有鉴于此,我所建所之初即将地图编制与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它的研究方向是中小比例尺的普通地理图和专题地图的制图理论、编制实践与新技术的研究。与此相适应,建所之初即组建了地图研究室,先后调进有经验的专业研究人员和大学生以及一些绘图技术人员。形成比较有实力的研究队伍。1962年开始筹建地图制印实验室,1965年建立了地图制印车间,形成了打样、胶印印刷体系,能承担所内外地图印刷任务。1985年制印车间改为地图制印工厂。先后完成国家和地方数百项专题地图的印制工作。四十年来,我所承担和完成一系列地图编制和研究任务,取得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1.吉林省综合地图集的编制研究

建所初期,根据吉林省政府领导部门以及生产、科研与教学单位的要求,从1961年开始进行“吉林省综合地图集”的研制,至1965年完成。图集由东北师大张力果以及我所范正一、赵华昌负责。图集内容丰富,反映全省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文教卫生以及历史等方面的基本面貌,突出了吉林省区域特点,结合生产建设实际提出一些特殊选题,并注意体现图集的综合性结构与内容。该图集样本曾参加1965年中国测绘学会第一届综合性学术年会展览并交流,受到与会者好评。结合图集研制曾撰写多篇论文,参加有关专业学会年会。该图集由于经费以及 “文革”等原因,未能正式出版发行。

2.农业地图的研制

1963年以后,根据地理学为农业服务的要求,我所地图编制研究的重点转向农业地图方面。1964年至1966年先后开展了“吉林省饮马河片农田样板图”、“黑龙江省呼兰县农田样板图”以及黑龙江省龙江县农业区划系列图”的编制研究。此项课题的主要负责人为赵华昌。此外,由赵华昌负责领导地图室部分人员于1976至1978年开展子“吉林省伊通、长岭二县的农业学大寨规划”的编制。这两份规划图于1978年获吉林省科学大会奖。上述农业地图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 以县域农业图为主,比例尺比较大可以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
  2. 制图人员深入制图区域,边考察、边研究、边制图,资料基础扎实可靠;
  3. 注意了解领导部门规划设想,总结当地群众生产实践经验;
  4. 作到实用、具体、简明以及通俗易懂、生动美观。

结合农业地图的编制还撰写和发表论文二篇,在学术会议上交流二篇。另外,我所黄志良、殷力、刘贺于1984至1988年还参加了中国农业地图集的编制,该图集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4至1996年编制了“海南省定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图”,课题负责人为刘兆永、张世奎。该成果已得到具体应用,对当地农田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3.普通地理图编制研究

由范正一负责于1963至1964年开展了1:50万“吉林省地理图”的编制研究。本图突出了水系和地貌要素的制图综台;很有地理特色。另外,由范正一、李蓬莱负责于1973至1976年开展了1:50万“中国全图”中的齐齐哈尔、佳木斯、沈阳、牡丹江、青岛五幅图的编制研究。本图着重研究东北地区地理环境的特点,加强了区域地理性的表示,如东北的火山地貌、温泉以及沼泽等的表示。中国全图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4.军用地图的编制

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当时国防战备的需要,我所科研人员全力投入军用地图的编制研究。首先,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司航保部的要求,开展了江河航行图集的编制研究。1969至1970年,由李为、高林本负责,全所40多名科研人员进行第二松花江的航道测量和水位观测,并在实测基础上编制了“第二松花江航行图集”。这是我所在“文革”中接受的一项重大战备科研任务。在科研工作中断两年多的情况下,科研人员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此项任务中,其中多数人员头一次参加航道测量和航行图的编制,他们克服困难胜利地完成了任务。1971至1972年开展了“长江下游(武汉一上海)航行图集”的调查与编制研究。负责人为李为、高林本、于振汉。1973至1974年开展了 “长江中游(宜昌一武汉)航行图集”的调查与编制研究。负责人于振汉、高林本、于宗波。1975至1976年开展了“松花江中下游航行图集”的实测与编制研究,负责人于振汉、高林本、于宗波以及赵华昌。

上述四本图集先后有100多人次参加工作,最后由于振汉、黄志良进行收尾总结工作,直到1977年全部结束。这些图集都是在实测或实地考察基础上进行编制的,资料准确,现实性强。图集不仅服务于国防建设,而且对上述河流的民用航行亦有导航价值。有的图集如第二松花江航行图集和松花江中下游航行图集填补了国内空白,结束了一直利用日本人制作航图的历史。上述四本航行图集受到1978年召开的吉林省科学大会奖励,并于1989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奖励的主要完成人员有于振汉、高林本、于宗波、黄志良、李玉勤、万恩璞、李崇皜、宋德人、刘贺、殷力。此外,根据吉林省军区和沈阳军区的需要,于1971至1973年由赵华昌负责,地图室科研人员参加。先后编制了1:150万“东北三省公路交通图”、“东北三省行政区划图”、“吉林省普通地图集”和1:50万“吉林省全图”等。此外,1970至1972年吉林省军区先后借调我所黄志良、李方华、刘贺、齐秀兰等,参加了三本“兵要地志图集”的编制与印刷工作,此项工作得到省军区的好评。

5.资源地图编制研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对资源地图的需要提到日程上来,我所科研人员又参加地貌图、土地类型图、土地资源田、土地利用图以及沼泽图等的编制研究。首先,于1979至1984年开展了1:100万“中国地貌图”齐齐哈尔幅的编制研究。负责人为范正一、裘善文。成果图清楚反映了区域地貌基本规律,采用了分析性组合图型,具有信息广泛、内容丰富、层次清楚、主次分明等优点。1:100万中国地貌图于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主要参加人员为范正一、裘善文。

其次,于1980至1985年开展了1:100万“中国土地类型图”沈阳幅和1:100万 “中国土地资源图”中的齐齐哈尔幅、沈阳幅、吉林幅的编制研究。负责人为王化群。经研究提出以综合性主导因素和生产实践等原则进行土地类型的制图分类,提出具有科学性与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对土地质量诊断,因地制宜,实用价值。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我所主要参加人员为王化群、朴珠玉等。1:100万“中国土地资源图”于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199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我所主要完成人员有王化群。

第三,于1981至1989年开展了I: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中的齐齐哈尔幅、沈阳幅、吉林幅的编制研究。负责人为刘哲明、黄志良。采用土地利用遥感制图方法,着重研究了土地利用类型在卫片上的成像特点与解译规律。1:100万“中国土地利用图”于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我所主要完成人员为刘哲明、黄志良。

第四,为配合我所沼泽研究于1780至1985年开展了1:100万“东北区沼泽图”的编制研究。负责人为李蓬莱。该图反映了我所沼泽研究的丰富成果,反映了东北地区沼泽主要类型和分布规律,如实反映了沼泽区域研究的不平衡程度。此外,还进行了1:50万“吉林省土地资源图”的编制。结合上述资源地图的编制研究,撰写和发表多篇论文。

6.环境地图编制研究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研究的开展以及我所在环境研究的深入,环境地图的编制亦成为地图学新的研究领域之一。先后开展的环境地图编制研究主要有以下几项。

第一,“第二松花江环境质量研究图集”是于1978至1980年开展完成的,负责人为周鸣。该图集是我国第一本研究江河污染状况,反映江河环境质量的图集,是我所和吉林省有关单位多年来对第二松花江环境研究的积累和全面反映。图集图型设计新颖大方,生动活泼。于1981年获吉林省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的研制,中科院地理所为主编单位,我所为副主编单位,我所由范正一负责。该图集于1980至1988年开展并完成。“吉林省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的研制,负责人为文圣君。该图集于1978至1982年编制。上述两本图集研究并表示了原生地球化学环境组成不平衡引起的地方性疾病。图集运用综合制图手段和理论,反映有关地方病地理分布、流行特点,患病程度,防治措施以及相关的自然环境因素。“吉林省地方病与自然环境地图集”及其典型医学地理研究于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员有文圣君、周鸣、王宗义、张学林、刘兆永、任淑芬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于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我所主要完成人员有范正一、周鸣。此外,刘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地图集”的研究编制,该图于1980年获卫生部甲级成果奖。结合环境地图编制研究发表了一批论文。

7. 影像图集的编制

吉林省陆地卫星影像地图编制研究。受吉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东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编制《吉林省卫星遥感影像地图》。包括:“吉林省陆地卫星影像解译图集”,“吉林省长白山区域影像图集”,“吉林省长白山区域资源开发与保护区影像地图”。图集总体设计由东北师范大学张力果担任,技术说明由赵华昌编写, 1983年开始准备.1984至1985年完成.于1985年1月通过吉林省科委鉴定。鉴定认为,此图集比例尺大、资料新、影像清晰,是我国第一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影像图集,对吉林省宏观地域研究和区域规划具有实用价值。

8.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编制研究

1987年5月我国正式颁布了《中国自然保护纲要》,为加强纲要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在“纲要”出版的同时,将编辑出版一套背景材料和一本《中国自然保护地图集》,我所承担了该图集的研制任务。图集于1984年开始至1989年完成。负责人为范正一、李蓬莱、黄志良。文字编辑还有曾建平、朱颜明、于振汉、黄锡畴等。图集以生态学观点为理论基础,并适当照顾地学学科特点,在选题上、篇幅数量上增加了自然保护地图的份量。编图还强调了时空概念,除表现现状图外,较多增加了动态变化图。图集还采用多层次、多方向和便于对比的结构来阐明环境问题,使之为自然保护服务。图集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显示了较高的制图学术水平。图集分中文版与英文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该图集是我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的有关自然保护的专题地图集,填补了我国自然保护制图的空白。出版发行后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图集于1990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于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员有范正一、黄志良、李蓬莱、张世奎、王化群、刘贺、殷力、朱金花。结合该图集的编制还撰写发表论文和出版了以黄志良、王化群为主编的《中国自然保护及其制图研究》论文集。

9.旅游地图编制研究

为适应我国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让世界各国更多的游客来华旅游,从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和增进外国对中国的了解与友谊,国家旅游局委托长春地理所地图研究室于1988至1997年先后编制10套全国或大区旅游地图,如《中国(对外开放城市)旅游图》(含两个版本)、《东北地区旅游图》、《长江中下游旅游图》、《西南地区旅游图》、《西北地区旅游图》、《中国热线景点旅游图》、《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旅游图》等,一般每套有三种文字(中、英、日等),多的达八种文字,总印数达70万册。

上述旅游图表示了我国主要开放城市、国家级风景名胜、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的专项旅游地以及来华旅游须知和行、住、吃、游、娱、购等行为有关的内容。国家旅游局于1988年2月来文认为,“委托编制的这些系列旅游图都能按合同要求如期保质完成,提供使用。而且质量水平每次都有较大提高,内容与设计都有所创新。这些地图为国家旅游局驻外机构和国际旅游展销会提供了地图宣传品,深受国内外游客欢迎,在对外促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本项目负责人为黄志良、殷力。此外,1993年由周鸣、李颖等编辑出版了《长春市旅游地图》。 综上所述,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地图编制研究取得多方面研究成果,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