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据源可以大致分为原始数据(第一手数据) 或处理加工后的数据(第二手数据),又可将数据源分为非电子数据和电子数据两类。大多数GIS中的数据是第二手数据,当然它们都是电子数据。第二手数据主要包括地图、图书和图像等。 下表列出了第一手数据和第二手数据的来源。从表中...
数据源可以大致分为原始数据(第一手数据) 或处理加工后的数据(第二手数据),又可将数据源分为非电子数据和电子数据两类。大多数GIS中的数据是第二手数据,当然它们都是电子数据。第二手数据主要包括地图、图书和图像等。
下表列出了第一手数据和第二手数据的来源。从表中可以看出,GIS最终提供给用户的一般是 经过地理编码后第二手的电子数据库或由此制作出来的图件。
不同数据种类及其来源 | |||||
项目 | 第一手数据 | 第二手数据 | 项目 | 第一手数据 | 第二手数据 |
非电子数据 | 野外测量 笔记 航空像片 人口普查 工程测量 |
地图 统计图表 |
电子数据 | 全站仪、全球定位系统数据 地球物理、化学数据 遥感数据 |
数据库 |
熟悉传统测量的人知道野外测量需要使用三脚架、标尺、罗盘、平板仪、坡度仪、皮尺等工具,测量结果往往需要记录在纸上。以全球定位仪、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为代表的现代测童工具正逐步取代这些传统的测量仪器。全球定位仪和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可直接与数据记录仪连接,将所测得的大量位置、距离和方位数据储存在数据记录仪内,也可直接存储在便携计算机的硬盘上。这类仪器配以像AutoCAD这类廉价图形软件和数据库软件,可以使野外测量基本达到电子数据化。例如,Trimble公司生产的GPS接收机PROXL或Explorer 与该公司生产的Pfinder软件配合使用,用一台GPS接收机和一台便携式计算机便可达到定位、属性数据储存、数据图形显示等目的。PROXL还配置一台小型数据记录仪兼具GPS操作功能,该数据记录仪可以同时记录由激光测距仪、全站仪等外接装置传来的数据,这使第一手数据的获取大大简化。
第一手数据资料经解译、编辑和处理后,就变成第二手数据,这类数据包括地图、表格、书和杂志中的地理编码数据。越来越多的第二手资料被数字化后输人各种G1S中。因此在共享GIS数据时,建立空间数据的标准至关重要,数据标准不仅与数据交换格式有关,也与数据模型和结构有关。
对于模型简单、概念明确的空间数据,其数据标准较容易确定,如基于定点观测的数据有土地调査数据、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水文、气象、海洋浮标观测等,许多数据指标都已建立了固定的测量步骤和数据格式。又如,卫星遥感影像数据都建立了统一的数据标准,一些航空遥感数据采用了工业图像存储的标准,如TIFF,JPEG等格式。
当数据类型的抽象层次提髙时,制定数据标准的难度就会相应地提高。如土地覆盖、植被类型、地貌类型等空间数据的抽象程度不如土地利用、生态类型和地质类型等数据的抽象程度髙。又如生态类型的确立是建立在气候、植被、地貌、土壤等因子的基础上,地质是以岩性、构造、地球物理和化学因素等为基础的,要建立生态类型或地质类型等的数据标准必须先建立起它们基础数据的标准。
空间数据从原始数据经过处理加工变为第二手数据,某些第二手数据可能又经许多变换、概括组合、合成、抽象等步骤派生成更多类型的数据,要将这些过程标准化,困难更大。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任何数据都应对其产生和加工处理的过程有足够的了解。那些描述数据的产生和每一步加工过程的资料称为元数据,对元数据进行标准化更加困难。现有空间数据的元数据资料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