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团的形成及分类

气团的形成及分类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10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21867

标签:

摘要: (一)气团的概念 气团(air mass)是占据广大空间的一大块空气,它的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在水平方向上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比较一致,在它的控制下有大致相同的天气特点。例如,气团内部在1000km的距离内,温度只改变5~7℃,但在...

(一)气团的概念

气团(air mass)是占据广大空间的一大块空气,它的物理属性(主要指温度、湿度和稳定度等)在水平方向上比较均匀,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也比较一致,在它的控制下有大致相同的天气特点。例如,气团内部在1000km的距离内,温度只改变5~7℃,但在这一气团和另一气团的过渡地带,在50~100 km的距离内,温度就能改变10~15℃,一个气团占据的空间很大,水平范围可达几百到几千千米,有时可占据一个大陆或海洋;垂直范围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有时可伸展到对流层顶。

(二)气团的形成

低层大气的物理性质是直接由其下垫面所处的地理纬度和性质来决定的。因此,在静稳的环流条件下,当一大块空气长期停留或移动在广大而性质均一的下垫面上时,空气与下垫面之间进行了充分的热量交换和水分交换,于是大块空气就取得了与其下垫面相应的物理性质,形成气团。而这个下垫面所处的地理位置,被称为气团源地。显然,不同性质的源地,就形成不同性质的气团。

(三)气团的分类

依据分类准不同可分为下面几类:

1.若按气团形成的源地不同,可分为冰洋(北极)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等;

除赤道附近海上和陆上的温度、湿度无甚差别,可不再区分外,每类气团又可以其形成于海洋或陆地而分为海洋性气团和大陆性气团两种。

2.若按热力条件分类,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3.按湿度条件分,可分为干气团和湿气团。

4.按稳定度分,可分为稳定气团和不稳定气团以及中性气团。

(四)气团的变化

气团的冷与暖、干与湿的区分是相对的。例如,一个气团如果向着比它暖的地区移动时,称为冷气团。而当它向着比它冷的地区移动时,则称为暖气团。同时气团的性质也是可以改变的,如当环流条件发生变化时,气团就会从源地移出,在气团运行于新的下垫面的过程中,其温度、湿度都会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新的物理属性,这种过程称为气团的变性(air-mass modification)。 侵入我国的气团,因远离源地,多为变性气团。

(五)影响我国的气团及其天气特点

影响我国大范围天气的主要气团有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海洋气团,其次是热带大陆气团和赤道气团。由于它们远离源地,因此都是变性气团。

1.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它是源于西伯利亚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移到我国后变性而成。此气团全年影响我国,以冬季活动最为频繁,是冬季影响我国天气势力最强、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一种冷气团。冬季在它的控制下,天气寒冷、干燥晴朗、微风,温度日变化大、清晨常有雾或霜。但随着气团远离源地逐渐变性,天气逐渐回暖。夏季它经常活动于我国长城以北和大西北地区,在它的控制下天气晴朗,虽是盛夏,也凉如初秋。有时也南下到达华南地区,它的南下是形成我国夏季降水的重要因素。

2.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它是形成于太平洋洋面上的热带海洋气团登陆后变性而成。此气团也是全年影响我国,以夏半年最为活跃。是夏季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除西藏高原和新疆外)的湿热气团。夏季在它的控制下,早晨晴朗,午后对流旺盛,常出现积状云,产生雷阵雨;此气团若长期控制我国,则天气炎热久晴,往往造成大面积干旱。它与变性极地气团交绥是构成我国盛夏区域性降水的重要原因。秋季此气团退至东南海上。

春季上述两种气团在我国分居南北并相互推移造成多变天气。秋季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不断加强逐渐南扩,而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则向我国东南方海上退缩,两气团交续区,常造成秋雨,直至变性极地大陆气团占优势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就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此外,热带大陆气团,起源于西亚干热大陆,夏季影响我国西部地区,在其控制下,天气酷热干燥,久旱无雨。赤道气团起源于高温高湿的赤道洋面,夏季影响我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带来潮湿闷热多雷雨天气。

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在同一气团内,由于温、湿度比较一致,一般不会产生大规模的上升运动。所以天气特征也较一致,没有剧烈的变化,以晴朗天气为主。但是,当不同性质的气团在某一地区更迭交替时,常能引起剧烈的非周期性的天气变化。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