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隋朝确立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 深深地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科举制对当时及后来的中国社会政治、 思想文化和教育都产生了极为深刻地影响。尤其是当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结合后, 使学校教育沦为科举制的附庸,这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可以说中国古代教育自隋唐起就是科举的教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这个制度的实施,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因为它彻底破除了魏晋以来以门阀高下作为取人标准的腐朽,打破了由豪门士族把持国家政权的政治格局, 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进身的机会,并此壮大了中小地主阶级的政治力量, 成为此后千余年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推翻隋朝的统治后, 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 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这个制度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 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 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 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他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 有利于提高封建政权的行政效率,但同时也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 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 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 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