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湿地资源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湿地污染日趋严重 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和鸭绿江6条主要河流中,鸭绿江水质良好。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
湿地资源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湿地污染日趋严重
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大凌河和鸭绿江6条主要河流中,鸭绿江水质良好。辽河、浑河、太子河、大辽河和大凌河城市段水质污染严重。在6条河流的36 个干流断面中,有69.4%的断面为劣V 类水质。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和化学需氧量, 分别有66.7%和33.3%的断面超过V 类水质标准。各水期中,枯水期污染最重,75.0%断面为劣V 类水质。葫芦岛、背口、丹东海域为II 类海水,水质良好。盘锦、锦州海域为W 类海水,中度污染。
2 自然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我国对湿地实施保护计划起步的时间较晚,人们对保护湿地资源的意识滞后,多年来湿地一直被视为荒地进行大面积开垦,使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据有关资料显示,1984 年的自然湿地面积同1997 年相比,减少了5.1 万hm2。在国家取消农业税收、粮食价格一路看好的当今, 湿地被开垦的现象依然存在。据不完全统计,近2年全省自然湿地被开垦的面积在5.0 万亩以上,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遏制湿地盲目开垦的任务相当艰巨。
3 自然保护区建设滞后
辽宁省虽然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对湿地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总体上看,保护区建设滞后,管理不利。
一是自然保护区占全省湿地面积比例小,远远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
二是个别自然保护区保护标准低,管理水平差。
三是自然保护区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的情况依然存在。
4 科研基础薄弱
目前,辽宁省没有省级专门研究结构,对湿地的功能、价值、作用等方面缺乏足够的研究,在城乡建设用地时,无法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造成决策上的随意性、人为化。全社会的科技意识淡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不到位,科技部门也没有把湿地研究作为资助方向,对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措施和科学利用研究少,科技投入不足,科技资源分散,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湿地保护与管理的手段相对滞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