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地志》的地名学成就

《括地志》的地名学成就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2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162

标签:

摘要: 《括地志》是唐太宗第四子李泰组织人员编写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 由于《括地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乾隆末年金溪王谟辑其佚文857条,刊入《汉唐地理书钞》中;嘉庆二年(1797年),阳湖孙星衍辑录其佚文983条,刊入《岱南阁丛书》。以后,又有黄奭《汉学堂丛书》...

《括地志》是唐太宗第四子李泰组织人员编写的一部全国性地理总志。

由于《括地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清乾隆末年金溪王谟辑其佚文857条,刊入《汉唐地理书钞》中;嘉庆二年(1797年),阳湖孙星衍辑录其佚文983条,刊入《岱南阁丛书》。以后,又有黄奭《汉学堂丛书》辑本的问世和王仁俊、曹元忠、陈其荣等人的补辑。在孙星衍辑本的基础上,台湾王恢辑成《括地志新辑》(1974年由世界书局刊行),大陆贺次君辑成《括地志辑校》。王、贺两种辑本吸收了以往辑本的成果和优点,基本上代表了台湾和大陆学者关于《括地志》研究的最高水平,其中以贺氏辑本较优。

就残存的1〇〇〇多条《括地志》佚文而言,具有可贵的地名学价值。地名渊源解释是我国传统地名学的主流,今将《括地志》关于地名渊源的全部解释分为十类,每类各举两例,说明如下:

1.词义地名(13例)。泗水:“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为名,峄山:“峄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邹山记》云邹山,古之峄山,言络绎相连属也。”

2.因山为名(9例)。鲁山县:“汝州鲁山本汉鲁阳县也,古鲁县,以古鲁山为名也。”燕国:“燕山在幽州渔阳县东南六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周武王封召公奭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

3.方位地名(9例)。蒲阳:“蒲邑故城在隰州县北四十五里,在蒲水之北,故言蒲阳。”城阳:“濮州雷泽县,本汉城阳,在州东九十一里,《地理志》云城阳属济阴郡,古瑯伯国,姬姓之国。《史记》周武王封季弟载于瑯,其后迁于城之阳,故曰城阳。”

4.人物地名(8例)。何山:“何口山在乌程县南十里……昔曰何山,亦曰金盖山。晋何楷居之修儒业,楷后为吴兴太守,改金盖为何山。”王陵城:“王陵故城在商州上洛县南三十里,《荆州记》云昔汉高祖人秦,王陵起兵丹水以应之,此城王陵所筑,因名。”

5.史迹地名(8例)。魏德城:“魏德故城一名晋鄙城,在卫县西北五十里,即公子无忌矫夺晋鄙兵,故名魏德城也。”漆渠:“胡亥将运南山之漆而开此渠。”

6.形象地名(5例)。沮水:“皤冢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龙山:“龙山在舒城,以山状如龙形。”

7.因水为名(5例)。析县:“邓州内乡县城本楚析邑,一名丑,汉置析县,因析水为名也。”曲沃:“曲沃在陕西南三十二里,因曲沃水。

8.物产地名(4例)。扶柳:“扶柳故城在冀州信都县西三十里,汉扶柳县也,有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长杨宫:“秦长杨宫在雍州盩厘县东南三里,上起以宫,内有长杨树,以为名。”

9.传说地名(3例)。穷谷:“故粗城在滑州韦城县东十里,《晋地记》云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斩蛇沟:“斩蛇沟源出徐州丰县中平地,故老云高祖斩蛇处。”

10.祥瑞地名(3例)。伏龙祠:“伏龙祠在同州冯翊县西北四十里,故老云汉时自征穿渠引洛,得龙骨,其后立祠,因以伏龙为名,今祠颇有灵验也。”©灵州:“薄骨律镇以在河渚之中,随水上下,未尝陷没,故曰灵州。

除上述10类之外,《括地志》还有关于少数民族地名(什贲城、昆明县二例)、对称地名(西阿城、南武城二例)、移民地名(新丰、南顿二例)、因镇为名(洪洞县一例)、地形地名(平皋城一例)的渊源解释。

《括地志》的地名学成就,并不局限于上述七十五例地名渊源解释;事实上,它在地名学上还有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它进一步完善了地名“别名”概念。《辞源》举以唐刘知几《史通•六家》“然则乘与纪年、祷杌,其皆《春秋》之别名乎”为例,说明“别名”一词之源。按:刘知几所说乃古籍书名之别名,且非“别名”一词的最早出处;三国吴韦昭、西晋司马彪早已提出了地名“别名”的概念。李泰《括地志》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概念,如定州恒阳县:“北岳有五别名,一曰兰台府,二曰列女宫,三曰华阳台,四曰紫台,五曰太一宫”;又如汝州鲁山县:“汝水至豫州郾城县名溃水,《尔雅》云:‘河有溱、汝有渍’,亦汝之别名。”地名“别名”术语的产生和完善,为地名概念大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丰富了地名学内容,并为后人所继承。

其次,它继承了南北朝以来“因山为名”的地名命名原则。“因山为名”原则系盛弘之最早归纳出来的,《括地志》因袭之,如井州鹿泉县:“封龙山一名飞龙山,在恒(井)州鹿泉县南四十五里,邑因山为名。”又如兖州泗水县:“昌平山在泗水县南六十里,孔子生昌平乡,盖乡取山为名。”再如宋州:“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

再次,地名的缜密考辩。比如关于“长安”得名的考证,《括地志》写道:“按史传所载长安之名旧矣。又卢绾封之初,项羽未灭,盖长安得名,非始于汉,但未详所在耳。及高祖人关,乃取长安以名县也。司马迁云:‘长安,故咸阳县’。据当时之名,因终说其事,非封卢绾之日改咸阳为长安矣。又按《史记》,赵亦有长安君,未详赵取嘉名,将更有长安地名也。”这样的考证,已接近清代乾嘉学派的风格。又如,关于“城父”的同名异地,《括地志》指出:“《地理志》云颍川父城县,沛郡城父县,据县属郡,其名自分,古先儒多惑,故使其名错乱。”这比后代学者将两地误为一处高明得多了。再如,关于“阏与”聚落的方位,《括地志》说:阏与“今名乌苏城,在潞州铜鞮县西北二十里;又仪州和顺县城,亦云韩阏与邑;二所未详”。这种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的求实做法,也是很可贵的。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