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和变迁

我国科尔沁沙地的形成和变迁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9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6055

标签:

摘要: 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东经75〜125度,北讳35〜50度之间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在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等省区内。其面积包括戈壁在内共有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沙漠是干旱气候的产物。我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东经75〜125度,北讳35〜50度之间的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主要在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辽宁、吉林等省区内。其面积包括戈壁在内共有130.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6%。其中以新疆分布的面积最广,约占全国沙漠戈壁的60%。这些地区虽然都具有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力强大、植被稀疏和沙质丰富等等形成沙漠的条件,但因所跨经纬度大,自然条件有相当的差异,再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相同,因而沙区的演变也是各具自己的特点。

我国东部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在历史时期早期原非沙漠地区,但由于这一地带的生物和周围环境处于一种比较脆弱的相对平衡状态,自然环境本身就潜伏着产生沙漠的条件,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因素的作用,如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不合理的垦殖和过度的放牧以及战争的破坏等等因素,造成植被覆盖减少,在日照、风力的强烈作用下,先有表层的风蚀,继而引起下覆沙沉积物的扬起和移动,使地面出现连绵的沙丘。

科尔沁沙地,又称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今天除了大片草地外,还有零星和成林的松、榆、栎等树种,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古代科尔沁地区没有今天这么多沙丘,植被状况远较好,生长有茂密森林和物种,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地方。近几十年考古发现在细石器、红山文化、富河文化遗址中,有不少石制农具,说明很早就有了原始农业;同时还发现不少汉代鲜卑人和辽代人墓葬被埋在沙丘之下,当时的地面是黑土层,说明与西拉木伦河、西辽河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和植被茂盛有关,沙丘是后代出现的。史载潢河两岸“地沃宜耕种,水草便畜牧”。公元10世纪前,长期为游牧民族活动的场所。10世纪时契丹将从战争中俘虎来的汉人和迫迁来的渤海人约数十万人,安置在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建立州县,进行屯垦,开辟农田。

虽然当时的农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仅规模有限,还呈现插花式分布,但毕竟初次使这块草原成为农牧交错之地。部分地区因植被覆盖面减少,表土裸露,风吹即起沙。当时农作物都种在垄上,即为防止为“吹沙所壅”。金灭辽后,为了防止契丹贵族势力集结反叛,撤销大部分辽代州县,使其变成废城,大片耕地撂荒沙化。又为防御蒙古人袭扰,修筑金界壕,造成沿线山林草场大片破坏,以至“沙雪堙塞,不足为御”。以后蒙古贵族统治时期,没有更大规模的开垦,草原植被有所恢复。清代在此广设牧场,孳息大批马驼牛羊。19世纪以后,清政府为了增加财源,招民开垦大片草原,关内大量流民蜂拥而至,据研究,清末科尔沁总人口达130余万,以至大量草地被垦。因土地贫瘠,开垦后二三年即因沙害而放弃,继而开垦新草地。在无植被覆盖的撂荒地上,干旱风季时沙层被吹扬而起,形成了流动沙丘。这些沙丘先以点状出现,以后连成一片,使草原退化为沙漠化土地。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