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基本概况

摩洛哥基本概况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7-01-0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0585

标签:

摘要: 自然 历史 文化 经济 城市和旅游地 知识集锦 相关链接 国名摩洛哥王国(The Kingdom of Morocco),代码MA。 国旗旗面为红色,中间为绿色边的五角星图案。红色来自早期国旗的颜色;绿色是穆罕默德后代所喜欢的颜色,五角星象征人民对伊斯...

国名摩洛哥王国(The Kingdom of Morocco),代码MA。

国旗旗面为红色,中间为绿色边的五角星图案。红色来自早期国旗的颜色;绿色是穆罕默德后代所喜欢的颜色,五角星象征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同时,星形图案也是驱病辟邪的所罗门护符。

国徽盾徽。王冠象征君主立宪制;绿色五角星是国旗的标志;太阳前面的图案象征阿特拉斯山;狮子象征力量。绶带上用阿拉伯文书写“你助真主,真主助你”。

面积459000平方千米。

人口3280万。

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80%)和柏柏尔人。另有少数外国移民。

语言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

宗教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拉巴特。

国庆7月30曰。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4个大区,下面设有若干省和直辖市。

货币迪拉姆。

自然

位于非洲西北端,北濒地中海,与南欧各国隔海相望;南部连接西撒哈拉;西濒大西洋;西北角临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对;东部和东南部连接阿尔及利亚。位于欧洲、非洲两个大陆以及地中海和大西洋两片水域的交界处,扼大西洋人地中海的门户,是欧、非和西亚各国的交通要道,同时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陆地边界线长约2018千米,海岸线长约1750千米。

境内地貌类型多样。地中海沿岸为狭长低缓的平原,土壤肥沃;中部和北部为陡峭的阿特拉斯山脉,这一部分占全国面积的1/3以上,图卜卡勒山海拔4165米,是全国最高峰。南部和东南部为半沙漠区。

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潮湿,1月平均气温12℃,7月22℃~28℃。由于离海较近,兼之阿特拉斯山脉挡住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的热浪,所以摩洛哥气候温和宜人,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和“北非花园”的美誉。

历史

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摩洛哥是原始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之一,百万年前就出现了阿舍利文化,大约四十几万年前,出现了直立人种拉巴特人和卡萨布兰卡人。而摩洛哥的土著居民是柏柏尔人和利比亚人,出现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到公元前12世纪,腓尼基人入侵摩洛哥。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42年为柏柏尔王国时期。王国覆灭后先后被罗马人和汪达尔人统治了将近800年。公元8世纪,建立了第一个阿拉伯人的国家。15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先后遭到西方强国的入侵。1912年沦为法国和西班牙的“保护地”。后来摩洛哥人民开始了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56年11月18日,摩洛哥正式独立。1957年,改国名为“摩洛哥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宗教领袖和军队最高统帅,王位世袭,议会由众、参两院组成。独立后至今,摩洛哥经历了穆罕默德五世国王时期、哈桑二世国王时期、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时期,1958年11月1日与我国建交。

文化

视教育为国家发展的根基,每年的教育预算占国家预算总支出的25%,义务教育年限为12年,包括9年基础教育和3年中等教育,努力实践教育普及化、教材统一化、教师摩洛哥化和教学阿拉伯化。著名高等学府有穆罕默德五世大学、哈桑二世大学、卡迪伊亚德大学等。比较大的图书馆有为摩洛哥拉巴特国家图书馆。

独立以后,新闻出版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出版报刊560多种,其中阿拉伯文版3?0多种,法文版180多种,主要报纸有《旗帜报》、《舆论报》、《新闻报》等。官方通讯社为马格里布阿拉伯通讯社,有两家广播电台和两家电视台。

经济

主要资源为磷酸盐,其储量占世界储量的3/4。铅、重晶石、银的产量均居非洲的前列。有栓皮栎、西洋杉、橡树等林木。沿海盛产沙丁鱼,出口量居世界首位。

摩洛哥工业不发达,主要部门有农业食品加工、采矿、纺织、皮革加工等,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传统农业国家,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蔬菜、水果等。主要出口磷酸盐,其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侨汇和旅游业的收人是两大外汇来源。主要贸易对象是欧盟国家和日本、美国、印度等。陆路交通较发达,在国内运输业中占主导地位。铁路长2958千米。公路长64452千米。拥有港口30个,其中包括11个多功能港。全国有机场28个,其中12个为国际机场,与欧盟签署有“天空开放”协议。拥有良好的有线和无线通讯系统,拥有5条国际海底电缆和3个卫星地面站,卫星地面站与阿拉伯卫星组织以及国际卫星组织相连。

城市和旅游地

拉巴特

位于大西洋东岸,布赖格赖格河南岸,是摩洛哥首都和全国政治、文化、金融中心,也是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这里交通便利,有铁路和公路通往国内各大城市,并与邻国阿尔及利亚以及突尼斯相通,拥有国际机场和海港。市内有手工艺作坊,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保留有浓厚的中世纪风采。拥有食品、纺织、化学工业与皮革制品以及地毯生产等工业部门,其中以地毯最为出名,而地毯中又以极富民族特色的拉巴特地毯闻名世界。另外,市内还设有美术馆、博物馆、拉巴特大学、国家图书馆和许多科研机构。

拉巴特市区南临大西洋,为夏季旅游胜地。城市由新城和萨勒旧城组成。新城多现代化和阿拉伯民族风格的建筑,集现代化艺术与阿拉伯传统建筑艺术为一体,街道宽阔、到处繁花似锦。萨勒旧城为典型的阿拉伯式城市,有红色的围墙,多古老的清真寺。哈桑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四周有16道门,15世纪时毁于地震,寺正面的哈桑塔(A3)保存完好,塔高69米,用玫瑰色的石块砌成。乌达亚城堡(A2)当年是军事要塞,堡内保留着柏柏尔民居和街道。在拉巴特市中心有拉巴特王宫(C2)和穆罕默德五世墓。王宫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的建筑,以接见外宾的里亚德宫最为壮丽。穆罕默德五世墓里建有陈列馆,藏有阿拉维王朝历代君主画像和穆罕默德五世国王遗物及其统治时期的历史资料与文献。另外萨勒废墟遗址也是重要景点,1980年被列为摩洛哥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丹吉尔

位于摩洛哥北部,大西洋和地中海的交汇处,距离直布罗陀海峡58千米,连接欧洲和非洲,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丹吉尔建于公元前2世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城市分为阿拉伯人居住的旧市街和欧洲人居住的新市街。市内有大量的历史古迹,阿尔希腊、阿塔什、古代的迎客厅、清真寺、苏丹王宫、玛拉巴塔古城堡和国库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好去处,吸引了众多游客。

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

位于西北部,濒临大西洋,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和直辖市,也是摩洛哥的“经济首都”,“达尔贝达”意为“白房子”。这里交通便利,为摩洛哥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和进出商品的集散地,卡萨布兰卡港是非洲最大的装卸作业港。另外,它也是摩洛哥重要的旅游城市,主要旅游景点有哈桑二世清真寺、默罕穆德五世广场、联合国广场等。梅迪耶区为传统的手工艺品市场,这里出售各种摩洛哥风格的手工艺品。

阿加迪尔

位于国土西南部的大阿特拉斯山脉与小阿特拉斯山脉之间的苏斯河谷地带,濒临大西洋,是一座港口城市,拥有上千年的历史。1960年,城市曾遭受两次强烈地震,破坏严重,现在的新城是在旧城南面建立起来的,城市风格融合了阿拉伯民族特色和国外建筑艺术的特色。整个城市犹如一座大花园,绿树白房相映成趣,加之这里气候温和、阳光充足,交通也十分便利,已经成为摩洛哥的度假胜地和重要的旅游中转站。

非斯

位于摩洛哥中北部的古城,横跨非斯河,为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素有“摩洛哥文明之都”和“学术首都”之称,是摩洛哥领土上建立最早的阿拉伯城市。市内古城堡、宫殿、伊德里斯二世国王的陵墓等都体现了伊斯兰建筑的艺术风格。

梅克内斯

位于拉巴特以东130千米处,建于公元9世纪,为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城之一。这里气候温和,拥有许多名胜古迹,老城墙、古代的粮仓和马厩、地下监狱、巨型曼苏尔城门、古代王宫建筑、各种清真寺等都是比较有名的景点。在城北30千米处,还有一个罗马古城废墟——沃吕比利斯考古遗址。每年的9月,摩洛哥全国骑术表演也在梅克内斯附近的“伊夫兰”山区举行。19%年,梅克内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马拉喀什

位于国土南部,摩洛哥四大皇城之一,也是摩洛哥南部的商业和工业中心,有“南方明珠”之称。城市始建于1062年,曾是多个王朝的都城,市内保留有许多古迹,著名的库杜比亚清真寺、阿盖达尔橄揽园、16世纪的圆顶陵墓、19世纪的巴西亚王宫和达西赛义德博物馆、市中心的“非莱伊广场”等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另外,东部阿特拉斯山的雪景、滑雪场和瀑布,还有南部的大沙漠也都值得一游。

得土安

位于国土北部,濒临地中海,是摩洛哥的古文化中心。在得土安古城遗址上,有3座城墙,7座城门,36座清真寺。市内建筑兼容了西班牙和阿拉伯的特点,建筑外墙多为白色,有“白鸽”之称。

知识集锦

新娘庙会也叫“穆塞姆”节,每年9月举行,历时3天,主要在柏柏尔部落中流行。在节日期间,达到结婚年龄的青年男女都会到庙会找对象,众多待嫁女坐成一排,一面等待男子的挑选,一面留意选择自己的意中人,这一过程中,青年男女主要用手势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女方同意,待家长同意后,美满姻缘即可结成。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