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下水补给关系 相关链接 地下水补给关系 在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中,扣除分区之间的重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的95%由降水补给形成,5%由地表水体补给形成。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全部由降水补给形成(除我国西部高山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外);平原区58%的地下水资源量由当...
地下水补给关系
在全国地下水资源量中,扣除分区之间的重复水量,地下水资源量的95%由降水补给形成,5%由地表水体补给形成。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全部由降水补给形成(除我国西部高山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外);平原区58%的地下水资源量由当地降水补给形成,35%由地表水体补给形成,7%由山前侧渗补给形成。
从地下水的排泄来看,山丘区96%的地下水通过河川基流排泄,只有2%的水量通过开采和山间河谷平原的潜水蒸发而排泄,另有约2%通过山前侧向流出排泄;平原区有43%通过潜水蒸发排泄,23%通过河川基流排泄,32%通过开采量排泄,约2%通过侧向流出量排泄。
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总体分布呈南方多、北方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北方,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主要分布在南方。北方地区地下水资源模数仅为南方地区的29%。无论南北方,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模数普遍大于其周围山丘区:北方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模数为9.2万m3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后为7.2万m3;而北方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模数只有9万m3;南方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模数为22.8万m3扣除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间的重复计算量后为21.8万mV,而其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模数为16.5万m3。
我国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模数从北往南总体上呈递增趋势。松辽平原区平均为 8万m3,黄淮海平原区平均为16.7万m3,长江三角洲平均为 2万mV,珠江三角洲平均为29.6万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