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理位置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北麓龙岗山脉中段、通化市辉南县境内,其东部、南部以龙岗山山脊为界,与靖宇、柳河县相邻,西部和北部与辉南森林经营局地域接壤,东南端鸡冠山为顶点,南北与东西走向的龙岗山脉为两腰。保护区总面积为15061公顷。 气候...
地理位置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吉林省长白山北麓龙岗山脉中段、通化市辉南县境内,其东部、南部以龙岗山山脊为界,与靖宇、柳河县相邻,西部和北部与辉南森林经营局地域接壤,东南端鸡冠山为顶点,南北与东西走向的龙岗山脉为两腰。保护区总面积为15061公顷。
气候条件
该区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旱,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4.1℃,最高平均气温5.1℃,最低年平均气温3.1℃,7月最高平均气温22.4℃,1月最低平均气温-18℃,极端最高温35.2℃,极端最低温-43.3℃。年平均降水量704.2毫米,年最大降水量1020.7毫米,最小436.5毫米,降水时间分布受气候影响显著,夏季雨最集中,占全年降水的61%,冬季降水最少;年平均光照2550小时,无霜期110~120天;年平均蒸发量为1276.1毫米。
地质构造
龙湾,是由古地质年代火山玄武质爆炸式喷发而成的低平火山口湖,地质学称其为玛珥湖(maarlake)。大约在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本地区火山运动频繁剧烈,形成了龙岗山脉独特的火山地形地貌和众多的火山口湖与火山锥体,是中国分布密度最大的火山口湖群,世界上最典型的玛珥湖群。
该区属以火山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大约60万年前,这里频繁而剧烈的火山运动,形成了众多火山口湖。由于火山喷发所形成的火山口湖群湿地,构筑了本区地貌的湿地景观,其独特的生态结构及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龙湾保护区内火山活动形成的多种火山口地貌,为沼泽湿地的形成和发育提供了优越自然条件。由于这些火口湖、堰塞湖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湿地类型多样,水深不同,湿地发育情况也有差异,成为我国少有的特殊成因类型的湿地分布区。
地貌
保护区最东南端的鸡冠山海拔1233.3m,为全区最高处,西北与西南两端海拔较低,最低处位于南端后河村,海拔449m。在大地构造上,该区位于中朝准地台的北部边缘,铁岭—靖宇隆起的中段,北部与样子哨—三源浦断陷接壤,南部毗邻浑江断陷,中部隆起部分为太古界鞍山岩群组成的龙岗古陆。
龙岗火山群中的火山总体沿NWW或近东西向分布,火山地貌发育是本区的一大特点。本区自晚第三纪以来多处发生过多次火山喷发,形成火山锥、火山湖、熔岩谷地和台地。正是这些多种多样的火山地貌形态为森林和湿地提供了发育的基底。森林原为地带性红松针阔叶混交林,由于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原始林已为数有限,多为次生林。在海拔较高的鸡冠山和金龙顶子的山顶部,分布有针阔叶混交林,大部分山地的丘陵坡地分布夏绿杂木林和蒙古栎林。在沟谷分布有水湖林,局部阳坡分布有白桦林,阴坡有臭冷杉林。沼泽湿地面积3156公顷,占全区21%;水域286.4公顷,占全区1.8%;湿地类型较多,既有现代火口湖湖泊湿地,也有火口湖经过漫长岁月的沼泽化过程,湖面消失,全部成为沼泽,其中,有的经过数百年、数千年甚至万年以上的地质年代形成的沼泽,还有的是玄武岩熔岩地、熔岩台地及其上的各种洼地,由于排水不畅形成的沼泽。
另外,还有的是山间河滩地,地表常年过湿形成的沼泽;部分火山口积水成湖,形成“龙湾”,构成本区重要的生态景观要素。有的火口湖经过长期的沼泽化演替过程,形成独具特色的沼泽,俗称“旱龙湾”。熔岩谷地和熔岩台地的低洼地带,由于排水不畅,造成土壤水分过饱和或地表积水形成大面积的沼泽湿地。火山—森林—湿地景观要素通过物质迁移的纽带有机地组合,构成独具特色的生态系列,是保护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土壤
龙湾保护区地处长白山北麓,地带性土壤为暗棕土壤,由于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尤其是火山喷发,本区尚发育折浆土、沼泽土、草甸土等土壤类型。
暗棕壤:为本保护区面积最大的土壤类型,分布在海拔800~1200米之间区域,中层厚约30~50厘米,下层多为棕色碎石角砾残积层,下部为岩石碎块。
白浆土:分布在平坦的熔岩台地和河谷阶地上。白浆土的母质比较单纯,主要是第四纪典土状积淀物,质地粘重,透明性很差。
沼泽土:分为泥炭沼泽土和泥炭土。泥炭沼泽土主要分布在西南沟水曲柳—苔草诈澳洲林木下,沿谷底呈条带状分布。泥炭土主要分布在本区的金川大甸子、后河熔岩谷地地势低洼地段,呈岛状或带状分布。
草甸土:分布于河流泛滥地,分腐殖层和母质层,呈弱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