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环境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但由于人口增加对耕地压力的增大,致使大面积的自然湿地被开垦成耕地,造成湿地原有功能的丧失,从而改变了区域环境状况,而土壤微量元素含...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具有巨大的生态和环境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但由于人口增加对耕地压力的增大,致使大面积的自然湿地被开垦成耕地,造成湿地原有功能的丧失,从而改变了区域环境状况,而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则是特定地区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自然湿地开垦成农田后,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势必发生相应的变化。张芸等研究排水对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影响时指出,沼泽化草甸土中Cu、Fe含量高于沼泽土,而Zn、Mn低于沼泽土;许红梅等的研究表明,排水改造后泥炭沼泽土中Cu、B的 含量明显提高,Co、Zn、Mn的含量减少;张桂荣等在 东北地区泥炭微量元素的研究中表明,泥炭类型、物质组成 和理化特性是影响泥炭中微量元素的主要因素。
湿地排水垦耕改变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水热条件发生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从而减少了有机质对某些微量元素的吸附作用,致使微量元素含量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施肥而输入到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同时也使一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增加。魏孝荣等在黄土高原旱地的研究表明,长期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增强了作物对土壤剖面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增加了土壤中相应微量元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