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GIS针对民政工作,在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灾害快速响应,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可以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如面向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 “地名管理系统”和“行政区划系统”等,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福利管理的“社会福利管理系统”,实时跟踪减灾、救灾工作状态并...
GIS针对民政工作,在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灾害快速响应,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管理等方面的需要,可以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如面向社会行政事务管理的 “地名管理系统”和“行政区划系统”等,帮助政府进行社会福利管理的“社会福利管理系统”,实时跟踪减灾、救灾工作状态并辅助监管人员决策的 “减灾救灾管理系统”等。
综合来看,民政工作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层面,包括社会行政管理方面、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军队和国防建设服务方面,以及维护和保障困难群体 的基本生活权益方面等工作,从民政工作体系可以看出,民政工作面临协调多个不同种类的矛盾,首先,具有工作内容繁多、工作对象复杂的特点,每部分都包括有多项均为自成项目的实务工作。其次,民政工作还含有大量的社会整体性活动,既需要进行社会管理的社会事务,又含有民政部门自行管理的民政行政事务(如民间组织登记管理)。这些自行管理的行政事务更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地名普查)。再次,牵涉部门多。民政工作中,有许多工作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牵涉到多个有关部门,甚至有时要牵涉十几、二十几个部门。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水灾、旱灾、地震、台风、风雹、雪灾、山体滑坡、泥石流、病虫害、森林火灾等,几乎每年都有发生。灾害预餐机制和监测预报体系的建设,涉及民政部和国家气象局、地震局、海洋局以及水利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等有关部门的协同工作。就民政部而言,尤其需要着手加强部门间的灾情会商研究判断机制,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迅速实现灾情信息的统计报告和发布工作。
严重灾害一且发生,应急管理预案被启动,民政部门需要指导区域内下一级民政部门迅速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做好灾民安置和救济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确保受灾居民的基本生活。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分析手段、先进的救灾管理模式将是保障灾害中人民生命财产的关键。
民政机构数以百计的业务功能中,绝大部分的业务功能都和地理空间相关,各种统计分析数据更是离不开地域分布的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提高其工作的效力、效率。充分利用基于服务的模型来提供全方位的地理信息系统和IT功能,其业务就可满足多元化的用户需求。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和服务一旦被开发、管理和安装,就能提供给多个部门,并满足每个特殊需求。
GIS在民政方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1)行政区划管理。所有的区划都要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进行。GIS可以提供行政区域界线详图制图、区划变更调整分析、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等功能支持。
(2)地名管理。地名信息化的重要性无需多言,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名是无形的基础地理信息,在无法通过技术手段直接获取之前,一般是由专业人员进行收集、整理、译写、标准化处理的,相对于自然地理信息,地名变更速度快、时效性强。社会变化越快,对地名信息更新的压力就越大。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集中、统一进行地名信息系统 (Geographical Names Information System,GNIS)建设,是地名信息化的关键。
(3)地理信息与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的展示、分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整合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儿童福利、老人福利、双拥、优抚、婚姻管理、萌葬管理、民间组织、收养等各项民政主要业务,将使得民政业务数据能够更加人性化展示与进行专题分析,也加强了民政业务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建模预测。
(4)选址分析。GIS提供的商业分析组件能够帮助民政机构进行设施建设选址或改、扩、建合理性分析;通过基于人口数据、经济数据、区划数据等建立的选址模型规划进行养i院位置分析;其他民政服务机构(如社区服务中心、救助捐赠接收点、老年活动室、居家兼去服务中心i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等)分布密度分析。
(5)支持民政工作的协同工作与快速响应。在减灾、救灾管理方面,依托环境减灾影像数据,充分利用国内外遥感数据资源,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将帮助政府建立稳定髙效的灾害遥感业务运行系统,通过国家、区域、省级应用服务网络体系,实现“天一地一灾害现场”一体化的空间技术减灾服务能力。
建立运作准确高效的灾情收集和管理信息系统。综合气象、资源卫星或遥感飞机获取的灾区遥感信息,各级行政组织上报的受灾情况和统计信息,灾区现场采集到的地面调查信息,由水文、气象、地震等部门提供的特定观测信息、数据库信息以及收集到的其他与灾害有关的信息等,GIS能够帮助救灾管理部门对各种灾情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及相互间的叠加、融合、校正,从而利用它们对灾害进行分析和研究,保证灾情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建立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灾情数据库和背景数据库。没有背景数据,对灾情的分析就无从谈起。在进行灾害研究、预防,灾情评估的过程中,背景数据,历史数据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可以构建各种灾情管理需要的数据库,如历史灾情数据库 (历史灾情统计数据库、重大历史灾情案例数据库等)、灾情评估背景数据库(遥感背景数据库、地形背景数据库、行政区划背景数据库等)。在GIS中,通过对历史数据库的建立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明不同区域对特定灾害响应程度和成灾规律,保证减灾工程最大效用。而评估背景数据库的建立,则可以有效提供进行灾情评估的参照背景。通过对自然致灾因子多度、自然致灾因子相对强度、自然致灾因子被灾指数、区域特征等多类专题图分析,有助于发现提高发现自然灾害分布范围、等级评定、发生频次等规律,为灾害预防起到积极的作用。
建立快速有效的灾害评估模型。救灾的重点在于能够建立起快速有效的灾害评估模型。可以使用GIS进行灾后采集到的灾情信息与背景数据库的对比分析,也可以根据其他灾情信息与灾害的响应模式进行计算,从而尽可能正确客观地反映灾害的实际范围、程度,损失的大小,并保证相应的时效性,以利于及时进行救灾决策。
应对突发性灾害的预案。经验表明,出现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时,能否做出快速反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应急响应的平台能够融合各类资源(交通、气象、地质等),通过对灾情信息的快速收集、分析、评估,并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救灾决策并统一协调救灾步骤、救灾人员、救灾物资、救灾器材、救灾资金投向和救灾的力度等。
(6)灾害应急管理。在灾害应急管理中,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是自然灾害紧急处置的首要任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民政部门将协同各个单位,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建无障碍的灾害会商研究判断机制使灾害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援助等环节紧密衔接,提高对自然灾害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紧急处置能力:通常,民政部门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下会设定综合协调、后勤保障转移安置等各种专门工作小组。GIS将帮助这些专门工作小组制定合适的应急救灾物资运输路线根据本地区成灾规律、人口密度、地理环境等情况,制定转移疏散方案,确定疏散转移的范围路线,或指定安置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