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09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345

标签:

摘要: 唐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寒山寺因此名扬天下。寺院历经沧桑,张继诗中所咏古钟早已失传,明嘉靖年间所铸寺钟传说流入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寒山寺重修时,日本人士募铸仿唐式青铜乳头钟送归...

唐代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诗韵钟声,脍炙人口,寒山寺因此名扬天下。寺院历经沧桑,张继诗中所咏古钟早已失传,明嘉靖年间所铸寺钟传说流入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寒山寺重修时,日本人士募铸仿唐式青铜乳头钟送归,现悬于大殿右侧。

《枫桥夜泊》这首诗不仅在我国为人们所熟悉,在日本也广为流传。许多日本人梦寐以求能在除夕聆听寒山寺钟声。1980年12月下旬开始,有500多名日本朋友陆续来到苏州,等待聆听除夕钟声。

日本民间相传,除夕之夜敲钟108下,就能除尽人世烦恼,迎来锦绣前程。除夕晚10点整,日本朋友一批批来到寒山寺,午夜11点40分,寒山寺性空法师走上钟楼,敲响了新年的钟声。当钟声响到108下的时候,正是元旦零点整。顿时,日本朋友欢呼雀跃,简直高兴极了。

《枫桥夜泊》这首诗,除了描写了深秋时节苏州城外的景色和旅客的心情,还道出了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

枫桥与寒山寺相隔几里远,到了深夜却能清晰地听到它的钟声。是因为夜深人静,所以钟声特别清晰吗?有点关系,却也不全是。真正的原因要从空气里去找。

我们知道,大气的底部是对流层,对流层中空气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递减。对流层的厚度一般有10多千米。再往上就是平流层,在平流层的底部一直到离地面50千米左右的地方,形成了一个温度随高度递增的区域,称为逆温层。升到50千米以上,气温再次下降,在80千米处取得第二个极小值,然后又继续上升,这是第二个逆温层。

由于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更确切地说是与温度的平方根成正比),在对流层中,由于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降,所以声音的传播路线向上曲折,使大量声波能量散失在空中,这样,在距离声源稍远的地面就听不到声音,这里就是静区(或称影区),但往上传播的声音到达对流层的顶部和平流层的底部时,我们知道这里存在逆温层,于是声波的上部比下部传播得快,所以声波往下曲折。这样声波又被反射回到地面,于是在距离声源更远的地面上又能听到声音,这里就是响区。由于地面的强烈反射,上述的过程又能重复,这就是静区和响区相间的原因。“夜半钟声到客船”,正是这种情况。

1921年,德国奥本地区的一个大型化工厂发生了一次惊人的大爆炸。爆炸声传得很远,许多人在200多千米以外的地方都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奇怪的是离爆炸中心更近的一些地方,例如在100~200千米的地区却听不到爆炸声响。同年5月,在莫斯科近郊也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在半径70千米以内和160千米以外的地方都能听到爆炸声,而恰恰在70~160千米这个范围里,连一点声音也没听到。这都是声波在大气中传递时发生拐弯而造成的。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