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和地貌环境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和地貌环境


发布日期: 2016-05-16 更新日期: 2016-05-16 编辑:from_marsh 浏览次数: 10207

标签:

摘要: 地质 天目山在区域地质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南缘钱塘凹陷褶皱带。下古生界连续接受巨厚(11000m)的硅质一碳酸质一砂泥质复理式建造,北东向构造线清晰,褶皱轴线向北东倾伏。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使断层复活,褶皱断裂加剧,沿断裂普遍有各类脉岩充填。燕山期酸性和中酸性岩浆...

地质

天目山在区域地质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南缘钱塘凹陷褶皱带。下古生界连续接受巨厚(11000m)的硅质一碳酸质一砂泥质复理式建造,北东向构造线清晰,褶皱轴线向北东倾伏。燕山期构造运动强烈,使断层复活,褶皱断裂加剧,沿断裂普遍有各类脉岩充填。燕山期酸性和中酸性岩浆广泛喷发,组成了天目山系的主体。

1.地质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以火山岩为主,约占保护区的90%,全部由侏罗系中统黄尖组组成。沉积岩只分布在天目山保护区的南部和西南边缘,沉积地层有寒武系上统华严寺组和中统胡乐组和砚瓦山组。

2.岩浆岩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岩浆岩以火山喷发岩为主,也有少量呈脉状产出的侵入岩。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浙西北临安天目山火山构造盆地的南缘,火山喷发强烈,喷发岩发育,岩石种类较多,有流纹岩、流纹斑岩、熔结凝灰岩、沉凝灰岩等。按岩石成因类型、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熔岩,另一类为火山碎屑岩。

3.地质构造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地质构造表现为褶皱、断裂甚为明显。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出现的寒武纪、奥陶纪地层都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而褶皱、断裂。特别是后期受到火山活动的影响,地层被强烈切割,褶皱变性。

4.地质发展史

天目山保护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寒武纪、奥陶纪的沉积岩和晚侏罗世的火山岩,说明在距今550Ma至350Ma前,该地区为一广阔的海域,连续接受了一套硅质一碳酸质一砂泥质复理式建造,这套地层总厚度近4000m,并伴有石煤、磷、铀、钼等沉积矿产。奥陶纪末,海水出退,该地区处于隆起成陆状态,并受以后的地壳运动的影响,沉积地层发生褶皱、断裂,在此后的漫长岁月中,一直经受着大自然的风化侵袭,即形成陆地约有350Ma的历史。在距今约150Ma时,火山活动强烈,喷发了大量的火山物质,形成了现今的天目山系。

地貌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坐落在西天目山的南坡,面积42.84km2,包括横坞、火焰山、青龙山、白虎山、七里湾、里外横塘、仙人顶、东关、西关等地。区内地势高峻,奇峰怪石林立,多深洞(谷),构成复杂多变的地貌形态。

西天目山顶峰仙人顶,海拔1506m。山麓禅源寺以上,即海拔450m以上高程全为侏罗纪黄尖组的流纹斑岩、英安晶屑玻屑熔结岩、熔结凝灰岩和凝灰质砂砾岩类分布区。并以流纹斑岩和其二组垂直节理使七里亭至老殿段形成独特地貌形态——悬崖、陡壁、溶洞,如四面峰、倒挂莲花峰、狮子口等的奇特岩石地貌景观都处在这一部位。海拔450m以下为寒武系华严寺组灰岩、白云岩和西阳山组薄层多带状灰岩、泥质灰岩等。在此段发育岩溶地貌,如华严洞。还有奥陶系印诸埠组的钙质泥岩、页岩,宁国组的岩质、泥质页岩,胡乐组的含碳质硅质岩分布区。岩性差异在地质起伏上有明显表现,如黄尖组构成中山地形,但在侵蚀形态上却上下相连。

关于第四纪冰川遗迹问题,1987~1988年,地矿部地质力学研究所吴锡浩等人在西天目山考察,发现不同高度分布有垅岗形的松散混杂堆积体、冰钟槽谷、冰斗等,从而证实冰川遗迹的存在。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