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孔子及其所创儒家学说

中国孔子及其所创儒家学说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8-12-13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5282

标签:

摘要: 孔子概况 中庸思想 孔子主张 儒学主要内容 相关链接 东周时期产生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在军事家中首推孙武,在思想家、政治家中首推孔子和墨子。他们都生在东周后半期,他们 的学说都发生大作用,特别是孔子,当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尊奉 他为“圣人”。此...

东周时期产生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在军事家中首推孙武,在思想家、政治家中首推孔子和墨子。他们都生在东周后半期,他们 的学说都发生大作用,特别是孔子,当他活着的时候,就有人尊奉 他为“圣人”。此后整个封建时代里,孔子学说适应统治阶级的 需要,随时变化,总是处于显学独尊的地位,不曾有其他学派或 宗教推倒它。孔子确是封建社会集大成的“圣人”,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伟大代表人。

孔子概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曲阜人。先世是宋国贵族,曾祖父逃难 到鲁国。父叔梁纥,曾做鲁陬邑宰。宋是商朝的后代,鲁是周公 的旧封,春秋时列国都到宋、鲁“观礼”,因为它们是保存商周 文化最多的旧国。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和宋、鲁两国主要是鲁国 有密切的关系。

孔子生于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年七十三岁。这正当东 周后半期,公室卑弱,大夫兼并,宗族制度在瓦解,家庭制度在 兴起,社会发生大变动的时候。

中庸思想

孔子当时提出士阶层思想偏上而地位近下,对上妥协,对下也要 有些妥协,这样,中庸就成为最适合的哲学思想。孔子学说全部 贯注着“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他赞叹中庸是至高极难的 一种美德,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少有) 久矣!”一切都得合于中庸之道,而中道所在,要依据情况随 时移动。移动求中道称为权(秤锤),权总是偏在尊者贵者亲 者一方面。士阶层在当时是新兴地主阶级也是新兴家族制度的 有力代表,它对宗族制度有一定的反抗性,不过这只是一些微 弱的反抗性。

中庸思想是士阶层妥协性的表现。理论上中道虽然偏在贵者尊 者方面,对卑者贱者的利益却还要兼顾,但事实上贵者尊者并 不实行自己应负的责任,而卑者贱者总负着片面的过度的义务。这样,中庸之道讲不通了。

孔子主张

孔子主张大一统,要求天子治天下,诸侯治本国。他崇拜辅相 成王制礼作乐的周公旦。他想复兴周道,保持并加强周天子和 各国诸侯的权力,举贤士大儒作辅相。他的理想政治是“天下 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齐晋等霸主)。……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篇》)。

儒学主要内容

孔子创儒家学说,主要内容是礼乐与仁义(《论语》说义比说 仁少,说礼实际即说义)两大部分。“道(导)之(民)以德,齐之以礼”(《论语》),是孔子最高的政治思想,德指 仁义,礼指一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亲亲、尊尊、长长、男 女有别是礼的根本,依据这些固定不可变的根本,制出无数礼 文,用以区别人与人相互间复杂的关系,确定每一个人应受的 约束,使各守本分,不得逾越。单要求人守礼,孔子认为不合 中庸之道,必须用乐来配礼。乐是从感情上求得人与人相互间 的妥协中和,使各安本分。礼用以辨异,分别贵贱的等级;乐 用以求同,缓和上下的矛盾。礼使人尊敬,乐要人亲爱。礼严 肃形于外,乐和顺存于内。礼有乐作配,礼的作用更增强了。

中国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也跟着过去了,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