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然 历史 文化 经济 城市和旅游地 知识集锦 相关链接 国名苏丹共和国(ReputilicoftheSudan),代码SD。 国旗旗面靠旗杆一侧为绿色等腰三角形,右侧为三个平行且宽度相等的宽条,自上而下依次为红、白、黑三色。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和平...
国名苏丹共和国(ReputilicoftheSudan),代码SD。
国旗旗面靠旗杆一侧为绿色等腰三角形,右侧为三个平行且宽度相等的宽条,自上而下依次为红、白、黑三色。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和平,黑色象征属非洲黑色人种的南方居民,绿色象征北方居民所信奉的伊斯兰教。
国徽为一只舒展双翼的秘书鸟。鸟上端的饰带上用阿拉伯文写着“胜利属于我们”,下端的饰带上以阿拉伯语写着“苏丹共和国”。
面积1880000平方千米。
人口3420万。
民族主要为阿拉伯人。
语言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通用英语。
宗教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属逊尼派。
首都喀土穆。
国庆1月1日(独立日)。
行政区划全国共划分为17个州。
货币苏丹镑。
自然
位于非洲东北部。东北濒临红海,北邻埃及,西北接利比亚,西与乍得和中非为邻,南毗南苏丹,东接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是非洲仅次于阿尔及利亚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海岸线长约720千米。
全境为由南向北凹陷的大盆地,北部为沙漠台地,地势起伏较小;西部是科尔多凡高原和达尔富尔高原;东南部为东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西斜坡。迈拉山海拔3088米,为全国最高峰。尼罗河南北纵贯全境,青尼罗河、白尼罗河汇合处的杰济拉平原土质最为肥沃。
全境气候差异较大,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逐渐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可达50℃,全国年平均气温21℃,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长年干旱,年平均降雨量不足100毫米。全境地处生态过渡带,极易遭受旱灾、水灾和沙漠化等自然灾害。
历史
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原始部落居住。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为古埃及的一部分。公元前750年努比亚人建立库施王国。
6世纪中叶,从埃及大规模传入基督教,从而进入基督教时期。7世纪大量阿拉伯人涌入,13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伊斯兰教迅速传播。15世纪形成芬吉和富尔伊斯兰王国。16世纪被并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势力范围。17世纪富尔人建立科尔多凡王国和达尔富尔苏丹国。
英国于19世纪70年代自埃及向苏丹扩张。1881年,苏丹宗教领袖穆罕默德•艾哈迈德领导群众开展反英斗争,于1885年建立马赫迪王国。1899年成为英国和埃及的共管国。1951年废除共管。1953年建立自治政府。1956年1月1日宣布独立,成立苏丹共和国。1969年5月25日,尼迈里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民主共和国。1985年4月6日,达哈卜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改国名为苏丹共和国。1986年4月苏丹举行大选,萨迪克.马赫迪出任总理。1989年6月30日,巴希尔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成立“救国革命指挥委员会”(简称革指会)。1993年10月,革指会解散,巴希尔改任总统至今。2005年,苏丹北南双方签署《全面和平协议》,并据此成立民族团结政府,巴希尔任总统。2011年1月,苏丹南方举行独立公投,98.83%的选民支持独立。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独立建国。1959年2月4日与中国建交。
文化
1988年6月,苏丹教育部决定取消中等和髙等教育免费的规定,小学仍为免费教育。各个地区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北方教育发展较快。全国人口的41%为文盲,25%的学龄儿童不能人学。喀土穆大学建于1902年,是苏丹最早建立的高等学府。
全国主要报刊有《今日新闻报》、《新闻报》和《舆论报》,均为阿拉伯文日报。《新地平线》为英文报,《今日苏丹》为英文月刊。
1971年5月成立的苏丹通讯社为官方通讯社,在内罗毕、摩加迪沙、恩贾梅纳、开罗、吉布提设有分社。设在恩图曼的苏丹国家广播电台,建于1940年,用阿拉伯语、英语、法语、索马里语等语言对国内外播音。设在恩图曼的苏丹国家电视台,建于1963年,每天用阿拉伯语和英语播送节目约15个小时,与各阿拉伯国家和一些外国电视台有业务联系。
经济
苏丹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经济结构单一,基础薄弱,工业落后,对自然环境及外援依赖性较强。
自然资源丰富,有铁、银、铬、铜、猛、金、铝、铅、铀、锌、钨、石棉、石膏、云母、滑石、钻石、石油、天然气和木材等。
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包括纺织、制糖、制革、食品加工、制麻、烟草和水泥等工业部门。近年来政府积极调整工业结构,重点发展石油、纺织和制糖等工业。1999年,石油开发取得较大进展,成为石油出口国。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原苏丹75%的石油储量被划归南方,石油产量大幅减少。
农业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作物主要包括高粱、谷子、玉米和小麦。经济作物在农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主要包括棉花、花生、芝麻和阿拉伯胶,大多数供出口。长绒棉产量仅次于埃及,居世界第二位;花生产量居阿拉伯国家之首,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印度和阿根廷;芝麻产量在阿拉伯和非洲国家中居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的50%左右;阿拉伯胶种植面积504万公顷,年均产量约3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0%至80%左右。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拥有连绵700多千米的红海海岸,尤以划船、潜水、水下摄影等许多旅游项目为代表。
铁路总长5978千米,公路总长3.7万千米。苏丹港是主要商港,年吞吐量800万吨,承担着90%的进出口运输任务。空运在运输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内90%的运输通过空运进行,全国共有100多个机场,喀土穆、苏丹港、卡萨拉、朱奈纳机场为国际机场。
外贸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贸易伙伴为中国、日本、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印度、埃及、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欧盟。
城市和旅游地
喀土穆
苏丹首都,最大工商业城市,交通枢纽,人口约600万。位于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的交汇处。历史悠久,最初是个小渔村,1822年成为埃及兵营,1823年成为埃属苏丹首府。1834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领苏丹,定都喀土穆。1898年起为英埃属苏丹首府,1956年苏丹独立后定为首都。这里气候炎热干燥,最高气温达47.2℃,是世界著名的“火炉”。
喀土穆意为“大象鼻子”,由于青、白尼罗河在喀土穆交汇并向北流去,非常像大象的鼻子,因此而得名。城市的地形与中国的武汉市十分相像,也由三镇组成,即喀土穆、北喀土穆和恩图曼,三镇之间有桥相连。喀土穆是苏丹政府及外交机构的所在地,苏丹的总统府、总理府、各部、法院等重要机关都设在这里。恩图曼是平民生活区,也是全市商业比较集中的地方,这里既有外国人经营的大商店,也有极富民族特色的大型市场。市场颇具浓郁的阿拉伯风情,象牙、黑木、鳄鱼皮等民间工艺品体现了苏丹的民族艺术特色。在恩图曼还坐落着国家民族剧场、议会大厦和古兰经大学等。恩图曼于1885年至1898年曾是马赫迪王国的都城,名胜古迹颇多,有著名的马赫迪陵墓、阿卜杜拉.哈里发纪念馆及清真寺等。北喀土穆是工业区,集中了全国的大工厂,其中有全国最大的纺织厂、船舶厂和汽车修配厂等。
嘻土穆是一座极具魅力的城市,尤其是尼罗河汇流处的奇特景观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是北部非洲著名的旅游景点。在青、白尼罗河汇流处的跨河大桥东岸,有一座汇流公园,站在公园的桥上远眺,只见白尼罗河水色莹白,青尼罗河水色湛蓝,汇流处的尼罗河水,一半是白色,一半是蓝色,彼此互不干扰,一江双色的景象蔚为壮观。
著名景观
尼罗河汇流
尼罗河的两条重要支流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汇合,两条河水颜色各异,一条呈青色,一条呈白色,汇流时泾渭分明,甚是壮观。两条河流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是由于上游水情和流经地区的地质构造不同。青尼罗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的塔纳湖,流经的地区多岩浆岩层,溶解了大量含硫物质,水色蔚蓝;而白尼罗河发源于乌干达的维多利亚湖,流经的地区大多为沼泽地带,水中所含杂质大部分已沉淀,颜色较为纯净,呈现白色。当这两条河流在喀土穆汇合时,由于流速、比重均不相同,所以相互混合的过程较为缓慢,于是便出现了蓝白分明的壮丽景象。
麦罗埃金字塔群 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北250千米处,它们的作用与埃及金字塔类似,是苏丹历史上著名的库施王国历代国王和王后的陵墓。金字塔的外型有如埃及金字塔为正四角锥体,但体积较小,锥体比例较古埃及金字塔陡直。
知识集锦
纹面苏丹盛行纹面,被视为“美的象征”,历史极为悠久。纹面最开始曾作为区分部落间的标志,后逐渐演变为区别教派和家族的标记,并发展成为美丽的象征。苏丹少男少女一般在13岁至15岁时接受纹面,男人要纹1〜4条刀痕,女人则更痛苦,要纹5~10条刀痕。苏丹的纹面手法是一种流传千古的民间艺术,一般由牧师担任。
服饰无领圆筒白色长袍是苏丹传统的民族服装。这种白色长袍的胸围和袖子都很肥大,袍子长到脚部,两侧有腰兜。苏丹的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官员每到重要节日或参加宗教活动,都要穿上这种传统的白色长袍。苏丹的阿拉伯妇女的主要服饰为长袖连衣裙。每当外出或参加重要活动时,妇女们都会从头到脚披着彩色或绣花的薄纱布,头戴一块色彩斑斓的花色头布。
习俗苏丹人民热情好客,注重礼节。有以手抓饭进食的习惯,妇女不戴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