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4355

标签:

摘要: 人类活动影响 人口增长和农耕区对植被的影响 土地利用对天然植被的影响 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居住及工矿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相关链接 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上一部分已经介绍了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和...

人类活动影响

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已受到中国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上一部分已经介绍了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的增加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部分将集中说明另一种重要的人类活动影响,即对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必然也要影响到气候。

人口增长和农耕区对植被的影响

人口增长和农耕区扩大对天然植被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其影响可追溯到距今两千年前。西周时期,我国农耕区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黄河中下游的狭窄地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传统农业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扩展到其他地区。隋唐以后,大规模的人类活动更是波及全国,与农田扩张伴随而来的是天然植被和地表水体的破坏。宋代以后,梯田法广为采用,山地开发速度加快。明朝十分重视屯垦,大规模的开发活动从最西南的云南到北部长城沿线,使自然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1840年,中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1858年,清政府正式宣布移民充实边疆、开垦荒地的政策。农耕区越过长城进入内蒙古,并向东北、西南和北疆发展,几乎干扰和破坏了我国全部天然森林覆盖区和北方的部分草原。近2000年人类活动的影响使我国森林覆盖率由原始状况的64%下降到清代初期的21%左右,到20世纪中期更下降到8.6%。其中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始状况的3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8.S8%。

土地利用对天然植被的影响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对天然植被的破坏。据科学家估算,黄河中游土壤侵蚀自然背景值为每年6.5亿〜10亿t。平均侵蚀率由公元前的每年10.75亿t增至1855年的13.3亿t,1949年的16.8亿t,1987年的72.3亿t。扣除自然侵蚀率后,人类活动造成的侵蚀率由6.7%增加到24.8%。

全新世中期,西南地区森林覆盖率大约为80%。秦汉至两晋,长江上、中游地区掀起了第一次农业垦殖高潮。至汉末,森林覆盖率减至70%〜75%左右。至1980年代,长江三峡地区森林覆盖率已降至10%〜15%,宜宾市以上的金沙江、大渡河两岸森林也所剩无几。森林覆盖率下降造成大面积生态恶化,目前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5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6%,年土壤侵蚀率达1.57亿t,泥沙含量已居世界第四位。

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西北干旱区的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出表现为湖泊湿地的退化。1950年代初,新疆有150多个面积大于lkm2的湖泊,总面积9000km2。由于人类活动使大量河水消耗在支流和上、中游地区,造成下游水量剧减或断流,致使终端湖泊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罗布泊的干涸。科学家根据湖相沉积和湖岸线推断,历史上罗布泊的湖水面积最大时曾达到53501km2,人湖水量达到84.3亿m3。清代中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剧,塔里木河下游水量大幅度减少。20世纪初,塔里木盆地人口增至150万人,耕地达60万hm2。1962年,罗布泊面积缩小至660km2,至1972年全部干涸。

居住及工矿用地对环境的影响

中国西部,近50年草场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扩大,居住及工矿用地成倍增长。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导致草场退化、沙漠化、土地盐渍化以及城乡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草场退化使西部原占全国97.83%的牧草地面积逐年缩小,1/3的草场质量退化。城镇化加快造成的工业废物与生活垃圾污染了空气、河流与土地。

这些数字足以证明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巨大。陆地表面的植被覆盖状况共同存在于一个动态系统中。气候状况支配着陆地表面植被类型的分布,而陆面植被状况的改变又对气候产生反馈作用。现在,人类活动的破坏影响尚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土地利用的改变必然要影响到中国的气候,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关链接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