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术语的诞生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02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3857

标签:

摘要: 不管是通名省略,还是地名倒置,毕竟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地名大家族不断壮大队伍,故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已经无法估算。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

不管是通名省略,还是地名倒置,毕竟上古时代具体的地名业已产生。人们首先接触、认识的应当是他们周围的具体的地理实体名称,随着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地名的记载也就逐渐增多,地名大家族不断壮大队伍,故先秦时期的地名数量已经无法估算。人们对更多地理实体名称的总体观察和了解,将它们进行概括、归纳和升华,最终导致了“地名”术语的诞生。

“地名”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中。《周礼》卷三三“夏官司马第四”载:“違师,掌四方之地名,辨其丘、陵、坟、衍、違、隰之名”。違师所掌管的地名,并不是现代地名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指具体的丘名、陵名、坟名、衍名、違名、隰名,因为《周礼》同卷中还有“山师,掌山林之名”和“川师,掌川泽之名”的记载,山林之名和川泽之名都在当时的“地名”概念之外。所以,当时的地名内涵没有今天这么丰富,所指范围也比今天要狭窄。至于《战国策•魏策》中出现的“天地名”。系整个天穹、地表实体的专称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名”。

《春秋》三传之一的《谷梁传》,旧题谷梁赤撰,初仅以口说流传,至西汉初年才写定成书。该书在隐公元年下注释说:“眛,地名也”;又在桓公元年下注:“越,盟地之名也”,它只在遇到具体地方的名称时才注出是“地名”,无法看出当时“地名”概念的整体内涵。另一部也是西汉才写定成书的《礼记》卷五,也有“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的记载,这里的“地名”仍是一个笼统、模糊的名词。所以,“地名”一词虽早已出现,但直到西汉时仍未形成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地名”概念。

直到东汉初年,史学家班固(32—92)著成了不朽的地名学著作《汉书•地理志》,认为“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才完成了“地名”概念从笼统模糊到准确贴切的转变过程。《汉志》著录了4500多处地名,又使地名通名从《禹贡》记载的州、山、水、泽、夷、原、口、海、丘、讷10个增加到《汉志》的国、侯国、郡、县、道、邑、山、水、河、泽、津、原、谷、陉、丘、池、潭、沙、海、湖、宫、乡、聚、苑、园、城、都、陵、亭、渠、陂、渎、庙、阙、台、关、障、塞等近40个,大大丰富了我国的地名学宝库。伴随着历代地名数量的增加和地名知识的积累,我国的地名学开始步人奠基时期。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