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地面及贴近地面的温度在0℃以下时,下降的雪就会堆积在地面,形成积雪。气象部门规定,在气象台站四周能见面积被雪、冰粒覆盖超过一半时,称为积雪。对全球而言,降雪的界限大致在纬度30°附近,可变化于25°~35°之间。积雪时间随地区而异,在两极地区和高山之巅,积雪...
当地面及贴近地面的温度在0℃以下时,下降的雪就会堆积在地面,形成积雪。气象部门规定,在气象台站四周能见面积被雪、冰粒覆盖超过一半时,称为积雪。对全球而言,降雪的界限大致在纬度30°附近,可变化于25°~35°之间。积雪时间随地区而异,在两极地区和高山之巅,积雪可长年不融,而中纬度地区的积雪,在春季可完全消融。我国北方及长江流域冬季常有降雪。而 南方偶有降雪,也因地面温度较高而很快融化,少有积雪。
雪是不良导体,具有保温作用,积雪下面土壤热量不易散失,雪上面的冷空气也难以影响到雪下面土壤。因此,北方越冬作物的地上如有厚雪覆盖,作物可免受冻害。据观测,在严冬时期, 如有5~6 cm的积雪层,冬小麦分蘖节处的土温可高出气温10℃左右。积雪愈厚,雪下土壤的温度愈高。春天积雪融化后,雪水可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有利于春播和越冬作物的返青生长。雪水还可以杀死地下害虫的虫卵,使虫害减轻。北方冬春的积雪,还可保护土表避免被大风刮起, 减少沙暴、浮尘等灾害的发生。因此,积雪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益处。但是,积雪过深,对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等带来危害。例如,深厚的积雪可造成交通阻塞,延误航班;可使建筑物因负荷过重损坏;牧区的牛、羊可因大雪覆盖地面无草可吃冻饿而死;越冬作物因长时期覆盖下的地温过高,使呼吸加强,养分消耗过多而造成植物饥饿而死或被病菌侵染而使根部腐烂。春季积雪迅速融化时,还可能出现河水暴涨,形成洪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