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

“十五”期间“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主要任务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2-14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3712

标签:

摘要: 1.建成我国的现代大地控制网系统 (1)建立起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由连续运行的GPS差分基准站、数据处理中心以及信息发播系统构成的空间定位动态服务体系。到2002年,将现有GPS跟踪站通过改造和扩充,使其具有GPS差分基准站的功能,初步建成数据处理中心、信...

1.建成我国的现代大地控制网系统

(1)建立起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下,由连续运行的GPS差分基准站、数据处理中心以及信息发播系统构成的空间定位动态服务体系。到2002年,将现有GPS跟踪站通过改造和扩充,使其具有GPS差分基准站的功能,初步建成数据处理中心、信息发播系统和相应的空间定位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覆盖我国领土40%陆地范围的米级和10%陆地范围的分米级实时差分定位与导航服务。到2005年,根据需要增加GPS差分基准站的数量,完善空间定位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覆盖我国领土95%以上陆地范围和离海岸线1000km海域内的米级,以及30%陆地范围的分米级实时动态差分定位和导航服务,在我国部分重要城市和地区实现厘米级动态定位。

(2)完善我国大地测量控制网和精化大地水准面。主要是重建我国的重力基本网,开展高程控制网的复测,建立我国新的三维地心大地坐标系,并提高我国大地水准面的精度。到2003年,完成对我国现有3个GPS控制网的联合处理,初步建成我国新的三维地心大地坐标系,形成“数字中国”的三维定位基础;建立起包括19个基准点和120个左右基本点的2000国家重力基本网;开展西部困难地区重力测量,逐步填补我国的重力空白区。到2005年,完成国家高程控制网新一轮复测工作的全面规划和前期准备,精化我国局部重力场和大地水准面,并使我国的厘米级大地水准面达到100万km2。

2.推进基础地理信息航天航空获取处理系统建设

(1)在加快完善航天遥感地面接收和处理设施的同时,将发射能满足测绘需要的遥感卫星纳入国家计划。2003年以前,在形成遥感数据规模生产和处理能力的基础上,按照系列卫星、多功能、多用途的设计要求和军民共建共用的方针,与有关部门配合,积极争取发射我国的5m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并开展lm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的立项及设计工作;2005年以前,形成5m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的产业化能力,加快lm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数据获取、处理和应用的生产试验,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建立起我国基础地理信息航天遥感获取、处理和应用的产业化运行模式。

(2)做好国家航空摄影计划的实施和航天遥感资料的获取。在进一步提高我国航摄技术装备水平,加快完善基于多种传感器的航空摄影获取系统,积极采用GPS辅助空三测量、侧视雷达等先进摄影方式的同时,要建立起国家航空摄影从制定年度计划、组织实施、质量监督、资料验收、分发服务到开发应用的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统一的比例尺系列和传感器类型要求,将我国国土划分为不同类别的区域,分别采用不同的覆盖周期有步骤地定期进行航空摄影。大、中城市地区和大江大河重点防洪区的覆盖周期为4年;经济较发达地区、洪水威胁区和国土资源监测区的覆盖周期为6年;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覆盖周期为10年;高原荒漠地区的覆盖周期为15年。防灾减灾应急地区、突发事件地区和重点开发建设地区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安排。2002年前,结合西部大开发的规划、资源勘察、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的需要,重点完成108°以西部分一、二类地区及以东全部地区共约130万km2的航摄任务;2005年以前,完成108°以西其余的一、二类地区、部分三类地区以及1:5万地形图空白区约330万km2的航摄任务。航天遥感资料的获取要与国家航空摄影计划相互衔接,定期订购全国范围的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影像数据,用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资源、环境、灾害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的建立。

3.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

(1)全面开展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到2002年,完成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和地名数据库建设,并初步形成数字化测绘产品系列;到2004年,完成重点地区核心要素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航空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和土地覆盖数据库的建设。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要坚持边建设、边更新、边应用的原则,于2005年全部完成。

(2)推进省级1:1万和城市综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根据各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按照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推进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其中,发达地区要全面完成本地区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任务;一般地区要在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的同时,完成本地经济建设重点地区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和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的建设,并积极开展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的建设;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要根据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有重点地适时启动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和数据库建设。同时,有条件的大中城市要积极开展1:2000、1:1000、1:500等比例尺城市综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设。各地要将1:1万及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和数据库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纳人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其建设资金由地方政府投入。

(3)加快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更新。要积极运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对已有的模拟地图进行更新;国家要抓紧完善数据库维护更新的工艺流程,采用最新的航天、航空遥感资料,重点完成对全国1:100万、1:25万数据库的全面更新;已建成1:1万及更大比例尺数据库的地方,也要加快开展数据库的更新工作。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不同尺度数据库正常的维护更新机制。到2003年,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的技术方法,完成沿海开放区和西部开发区1:25万数据库约500万km2覆盖范围的数据更新.1:100万数据库约300万km2覆盖范围的数据更新,并建立起全国1:25万、1:100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到2005年,全面完成全国1:25万数据库和1:100万数据库的更新工作,并建立起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稳定的维护更新机制。

4.建成基础地理信息交换传输和分发服务的网络体系

按照国家、部门和地方配套投人的方式,到2001年,完成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国家测绘局遥感工程技术中心以及3个国家级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15个省级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及其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的主体技术装备配置,完善相应的局域网,形成遥感专题数据获取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管理、分发服务等方面的规模生产能力,并实现各单位内部的数据网络传输和交换。到2004年,完成其余省级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及数字化测绘生产基地的主要技术装备配置,建成相应的局域网,并通过国家公用数据通信网相互连结,建成跨地域的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使我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和数据库建设的整体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形成国家级和省级既各有侧重、又能形成整体实力的较为完善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网络体系,并初步形成基础地理信息的网络化服务能力。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