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古城伊犁基本概况

新疆古城伊犁基本概况


发布日期: 2016-10-24 更新日期: 2016-11-07 编辑:xuzhiping 浏览次数: 7405

标签:

摘要: “假如有通往东方的道路,那就是库车。假如有通往北方的道路,那就是车……”,这是一首维吾尔族诗歌中的两句,这里的库车就是历史上的龟兹。龟兹北通乌孙,南连于阗,东西有丝编之路中道贯穿。龟兹处在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上,是唐代著名的军事重镇。 和汉代的屯垦戍边不同,唐...

“假如有通往东方的道路,那就是库车。假如有通往北方的道路,那就是车……”,这是一首维吾尔族诗歌中的两句,这里的库车就是历史上的龟兹。龟兹北通乌孙,南连于阗,东西有丝编之路中道贯穿。龟兹处在西域中心的十字路口上,是唐代著名的军事重镇。

和汉代的屯垦戍边不同,唐朝在西域建立了十分完善的军政管理机构,以都护府为最高行政机关,都护府下设军镇。其中,以安西都护府所辖的龟兹、于闻、疏勒、碎叶最著名,在历史上被称作“安西四镇”。龟兹排在安西四镇之首,唐朝把安西都护府设在龟兹。当时龟兹的驻军有三万人,和平时期,这三万将士有组织地进行屯田和放牧。

唐朝对屯田的管理非常严密,按照开垦的土地,每五千亩设一屯,屯兵五百人。不用军官担任管 理者,而是从士兵中选拔“善农者” 为屯官和屯副。四镇中,龟兹驻兵屯田的面积最大,有“安西二十屯”之说。按照每屯五千亩算下来,唐朝守军在龟兹共开垦十万亩土地,建成了当时西域最大的屯田基地。唐代的于阗就是现在的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沿,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唐朝以于阗为中心守卫和控制西域南部的国防线。

唐代的疏勒镇位于今喀什市东二十八公里处的汗诺依古城遗址,是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会合之地。这里还保留着一座唐代佛寺的残迹。一千三百多年前,这周围三万多亩的土地上,驻守着三千五百名唐朝士兵。他们屯戍的营地在历史上叫做“疏勒七屯”。安西四镇中的碎叶镇被中国人记住是因为它与一个伟大的名字相联系,它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唐朝在碎叶的守军多达一万人,共屯田十万多亩。由于唐代在安西四镇的长期屯垦,减轻了唐中央政府大量的军费开支,并且大大增加了耕地面积,使龟兹、疏勒、于阗所在的今库车、喀什、和田成为南疆地区的主要绿洲。

在新疆伊犁昭苏县西南面的格登山上,一座记载历史风云的石碑,巍然矗立。它就是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清朝初年的准噶尔叛乱,历时数十年,使伊犁地区百姓流亡,土地荒芜,边防空虚。1764年,为了加强边疆的驻防力量,乾隆皇帝下令从东北的十七个城市抽调锡伯官兵一千零八十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三千二百七十五人,西迁到现在的新疆伊犁屯垦戍边。

到达伊犁后,锡伯军民以旗为单位,安营扎寨,开始了屯垦戍边的生活。在锡伯语里,“牛录”就是“旗”的意思,至今,锡伯人的村庄依然叫“牛录”。作为清政府的边防军,锡伯官兵守卫着从塔尔巴哈台到伊犁甚至到喀什地区的边防线。同时,他们开垦土地,扩大生产。从1801年起,锡伯军民用七年时间,修成了八十公里长的察布査尔大渠,使七万多亩荒地变成了良田。“察布查尔”是锡伯语“粮仓”的发音。西迁的三千二百七十五名锡伯军民和他们的后人,艰苦奋斗,在屯垦戍边的风雨中,铸造了一段光荣而传奇的民族史诗。

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叛乱;1759年,又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至此,清朝重新统一了新疆,在全疆各地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机构,代表中央政府行使权力。1762年,乾隆皇帝下旨在伊犁设置伊犁将军府,位置就在今天霍城东南约十公里的地方。伊犁将军是当时西北边疆最高军政大员,他号令天山南北,乌鲁木齐、哈密、喀什等地的官兵都归其调遣。

在惠远城出现的前后几年中,又有拱宸、绥定、宁远、瞻德等八座卫星城在伊犁河北岸陆续修建,他们与惠远一起合称为“伊犁九城”。伊犁九城组成的堡垒群,有力地保护了将军府的安全。从今天的历史地图上看,他们连成的阵线,竟然和现在的两条国道出奇地吻合,这是一种巧合,还是历史做出的相同选择呢?伊犁将军府和伊犁九城的设置,巩固了新疆的防御,并与东部的乌里雅苏台将军府一起,使中国北部防线最终形成横贯东西的完整体系。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随机推荐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