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来源
中国东汉时期益州刺史部北部在线历史地图来源于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3)——东汉图组》,1982年 10月1日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其作者是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本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 图集,由谭其骧主编。全书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 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 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本图集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编 纂,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出版了内部版, 但错误百出。1982年起陆续出版了1-8册。《中国历史地图集》 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东汉时期益州
益州,中国古地名,汉武帝设置的十三州(十三刺史部)之一, 其最大范围(三国时期)包含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汉中 大部分地区及缅甸北部,湖北河南小部分,治所在蜀郡的成都。
东汉全国行政区划作了改动,把益州的治所定为雒县(今四川广汉)。
191年,益州牧刘焉徙治绵竹。
194年,又将州治迁往成都,此后益州兼含成都别名之意。这一称 谓几乎一直沿用至西晋末。但成都的城市名称却从未更改过。
治所变迁 雒县(今四川广汉):益州刺史部初设时治所位于雒县,这是东汉初期的重要行政中心。
绵竹(今德阳绵竹):东汉中平五年(188年),刘焉出任益州刺史,为加强地方控制,将州治迁至绵竹。
成都:东汉末年,刘璋继任益州刺史,进一步巩固对成都的控制,最终确立成都为州治。
地方势力演变 刘焉、刘璋父子:刘焉因朝廷任命为益州刺史,逐步掌控益州北部,通过镇压黄巾起义和削弱本地豪强势力,巩固了北部控制。刘璋继任后继续维持这种格局,但后期蜀汉政权建立后,北部成为蜀汉政权的核心区域。
这一演变反映了东汉末年中央对益州的控制力下降,地方势力通过军事和政治手段逐步强化对北部的实际管辖权。
相关地图
 
        在微信里搜索“开源集思”或微信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