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引用
地图来源
1920年中国民国时期四川邮务区舆图来源于《1920年中国邮政舆图》, 此地图比例尺为1:900000。
1920年中华邮政舆图,为中、英文双文字说明, 全册包括46页各省及市图并附录12页全国各大、小地名内容, 是中国邮政史上官方发布的权威巨著,邮学价值较高。
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四川军政府改组为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 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省会设在成都府。 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实行“军民分治”,废府、州、厅建置, 复置道,将县直隶于道。将四川省分置为川西道、上川南道、 下川南道、川北道、川东道、边东道、边西道, 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道、建昌道、永宁道、嘉陵道、东川道。 民国三年(1914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 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 受四川省节制。民国七年(1918年),由于军阀混战, 四川实行防区制。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 成都市政公所改建为成都市政府,为四川省会。 同年,废除道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先后长征进入四川 (红四方面军于1932年12月至1935年4月, 在今四川省通江县为中心,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面积42000多平方千米,人口达700万, 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 以刘湘为省主席的新四川省政府成立,撤销防区制,川政统一。 四川划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及西康行政督察区(原川边特别区)。 3月初,蒋介石乘机第一次赴四川考察,大力整顿四川的军事、 财政和交通设施,有效加强了国民政府在四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