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945年抗战时期大专院校内迁在线地图

1937年-1945年抗战时期大专院校内迁在线地图


发布日期: 2021-11-01 更新日期: 2021-12-24 浏览次数: 7131 编辑:xuzhiping

分类: 近现代地图 标签:

地图说明

地图来源

1937年-1945年抗战时期大专院校内迁在线地图来源于《中国抗日战争史地图集》,本地图集是1995年武月星在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地图集,是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地图出版社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合编的,本地图的比例尺为1:3300000。

该《图集》是海内外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抗日战争史的综合型专题地图集。它系统地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 无条件投降约14年历史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的内容。

抗战时期大专院校内迁

抗战前全国共有高校108所,其中90%的高校分布在东南沿海及沿江地区。卢沟桥事变后,东南沿海的高校由于日军的入侵,被迫向内地迁移。高校内迁大约可分为3个时期:

第1时期,从1犯7年到1939年。这是高校内迁前期阶段。在这一时期,各地的高校,除外国教会学校如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保持中立未动外,少数院校如上海国立交通大学、私立沪江大学等迁入英美租界,其余大多数高校或迁往西南、西北,或迁入附近山区。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于1937年9月先迁到湖南长沙合组临时大学,后又于1939年1月中旬迁到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和北平师范大学迁到陕西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后改名为西北联合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山东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31所 高校则分别迁入四川各地;浙江大学先迁到浙江建德,后迁江西吉安,又迁广西宜山,最后迁到贵州遵义。

第2时期,从1040年到1943年。由于英美在这一时期 与日本关系日趋紧张,上海租界及华南各地的形势日益恶化,迫使原迁入上海英美租界与华东、华南各地山区的高校相继向西南迁移。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沪江大学、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等,从上海英美租界迁到四川重庆;原滞留北平的燕京大学西迁四川成都;原迁到云南昆明的上海医学院、北平艺专、同济大学等又内迁四川。

第3时期,从1944年到1945年。日本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在这一时期发动了湘桂战役与黔南战役,使得原迁入广西的华侨工商学院、迁入云南的东方语文专科学校、迁入贵州的唐山土木工程学院与北平铁道管理学院以及之江文理学院、在安徽皖南的东亚体专等,也纷纷迁往四川。

全国内迁高校最后多集中在四川重庆与成都,以及云南昆明等地。其中,重庆有25所,成都有7所。

抗战期间历时8年之久的全国性高校内迁,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一个重大行动。它对抗战的最后胜利,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关地图

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发展状况在线地图

1931年-1945年抗战时期日伪出版的主要报刊在线地图

1936年全国专科以上学校在线地图

 

    请 登陆 后进行评论
评论列表 (0)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地图评价
地图引用
地图叠加
登录 后,可进行在线叠加操作。
保存视图
用户地图数据
  • 全屏后可进行数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