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1919年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形势在线地图来源于《中国现代史地图集1919-1949》,本地图的比例尺为1:25000000,主编为武月星,并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中国现代史地图集》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中国历史,它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主要是记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历史。这段历史内容极为丰富,事件和问题既广又多。运用地图、文字说明和照片等相互结合的形式,准确地将其反映出来,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大工程。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形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厮杀,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1914年到1919年6月近6年中,中国民族资本新设工厂379家,新投资本8580万元,资本总额达5亿元,比战前增加54.5%,工厂总数1759家,比战前增加157%。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快,新建工厂54家,总数达244家,纱锭增加150余万枚,织布机增加到5825台,比战前增加188.9%。面粉业的发展也很快,战前只有57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增加84家;面粉出口额增加到396万担,成为面粉出口国。缫丝业有工厂433家,丝车总数达16.67万台,出口量达11.8万担,比战前增加68%。其它如卷烟、火柴、水泥、纸伞、搪瓷、造纸、榨油、制糖、肥皂、制烛等轻工业也有较大发展。中国的重工业主要是煤炭和冶炼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煤炭业恢复和新建了贾旺、柳江、天源、鄱乐、北票、淮南煤矿,资本总额达402,82万元,机械开采量增加312万多吨。冶炼业也有所增长。重工业和轻工业相比,仍显得极其微弱。
从资本情况看,外国在华资本增长不多。官僚资本在这期间没有增长,而民族资本在全国产业资本中的比重有很大增长。以1913年和1920年相比: 1913年全国产业资本总额为178673万元,官僚资本为47807万元,占总额的27%,民族资本为28741万元,占总额的16%;1920年全国产业资本总额为257929万元,官僚资本为66952万元,占总额的26%,比1913年下降了1%,而民族资本为57977万元,占总额的22%,比1913年增加了6%。外国在华资本中,日、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扩大了对华贸易,尤其是日本,它在1919年对华贸易总值为中国对外贸易的39.46%,开办工厂222家,有纱锭33.29万枚,布机1468台。
中国民族工业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没有形成独立的经济体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封建势力的束缚,仍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关注公众号
获取免费资源
For Sph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