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县卧龙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汶川县卧龙国家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938
标签:
概述: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面积最大、自然条件最复杂、珍稀动植物最多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横跨卧龙、耿达两乡,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62公里,总面积约70万公顷。主要保护西南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邛崃山脉东南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岷江上游汶川县映秀镇西侧,成都平原向青藏高原过度的高山深谷地带,东经102°52'─103°25',北纬30°45'─31°25',东西宽60公里,南北长63公里。东与汶川县映秀镇连接,西与宝兴、小金县接壤,南与大邑、芦山两县毗邻,北与理县及汶川县草坡乡为邻。

类型
野生植物
级别
国家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川77
保护区名称:
卧龙
行政区域:
汶川县
面积(hm2):
200 000
主要保护对象:
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森林生态系统
始建时间:
1963/4/2
地质地貌:
卧龙地区位于龙门山中南段,邛崃山的东南坡,为四川盆地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其地貌形态以高山深谷为主。区内最高峰四姑娘山是邛崃山的主峰,海拔高度6250米。以四姑娘山-巴朗山为界,以东为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以西进入川西高原。 卧龙地区大地构造上属于龙门山褶断带的中南段,由一系列北东向平行的褶曲和断裂组成。构造带总体方向为北40-50度东。褶曲均为紧密的倒转腹背斜、腹向斜,自西北向东南有:总棚子倒转复背斜、三道卡子倒转复向斜、牛头山倒转复背斜、铜槽倒转复向斜,这些褶曲轴面走向为北30-60度东,轴面倾向在不同地段变化很大,忽而倾向西北,忽而倾向东南,呈一弯曲的扭曲面,倾角40-60度不等。腹背斜和腹向斜的两翼均被次一级同向倾向的小背斜和小向斜复杂化。 断裂带为北东向挤压性逆冲大断裂,自西北向东南有皮条河断裂带、耿达断裂带、映秀断裂带。主断裂的倾向为北300-330度西,倾角50-60度,因为是挤压性的逆冲断裂,所以断裂破碎带非常发育。同时发育了一组与主断裂带垂直相交的张性断裂及与主断裂斜交的扭性断裂。 这些断裂和褶曲基本上控制了卧龙地区的地貌格局 卧龙地区前古生代至中生代三叠纪地层发育齐全,缺失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第三纪的地层。地层的分布大致以皮条河为界,东南部为古生代地层,西北部以中生代三叠纪地层为主。 东南部大面积出露志留纪茂县群的变质碎屑岩,其岩性为灰绿色绢云母千枚岩,银灰色砂质千枚岩夹有薄层石英岩及薄层状、透镜状结晶灰岩。靠近皮条河条带状分布有泥盆系及石炭─二叠系地层。前者为未变质的灰色、深灰色薄层状灰岩,含泥质灰岩夹炭质面岩及砂岩;后者为中厚层状灰岩夹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结晶灰岩夹砂砾岩。三江口一带零星出露奥陶系灰色中厚层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及砂质板岩。 西北部大面积分布三叠系地层,其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板岩、炭质千枚岩、薄层灰岩及细粉砂岩等,背斜轴部出露泥盆系地层,其岩性为炭质千枚岩、砂质千枚岩夹石英岩、碎屑灰岩等,邓生一带有少量石炭──二叠系地层分布,其岩性以炭质千枚岩、结晶灰岩夹砂岩为主。 第四系的松散堆积主要有河流相堆积物、泥石流堆积物及冰碛物。河流相堆积物主要分布于皮条河河谷及各支流河谷。花红树沟、龙岩沟、大魏家沟等泥石流沟沟口分布有大量泥石流堆积物。皮条河上游向阳坪一带的古冰川谷、正河上游古冰川谷内分布有古冰碛物,而现代冰川谷中发育有现代冰碛物。 另外,卧龙地区东北部大面积分布有澄江──晋宁期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西部四姑娘山一带有燕山期花岗岩出露。 地势: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的地貌单原属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处于邛崃北部的东南麓,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皮条河从保护区的西南向东北将保护区分为两大块,河的西北部山大峰高、河谷深切,大部分山峰的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在西北部边缘沿巴朗山至四姑娘山、以及北部与理县接壤的山地,海拔高度均在5000米左右,构成了一道天然屏障。超过5000米的山峰近百座,境内最高峰-四姑娘山高达6250米,为四川省第二高峰,皮条河的东南部,地势相对平缓,除个别山峰外,海拔一般不超过4000米,东南部中河及西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0米以下,东部的木江坪海拔最低,仅1150米。 河谷形态:受地势的影响,保护区内的河流大体由西北向东南流,河谷形态多样,主要河流:皮条河、耿达河的河谷沿挤压性断裂带发育,两岸基岩松散,易被侵蚀,河谷不断加宽,形成阔谷,并常发育有五段阶地。其部分支流如英雄沟、银厂沟等由于河流沿张性断裂垂直下切,两岸基岩陡峭、形成峡谷,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上游谷地,沿冰川谷发育,上部形成"U"形谷,而下部受河流溶蚀切割,形成"V"形谷,组合成"︸"形得合谷。区内各主要河谷以上的山坡和山腰上,分布有四级剥蚀夷平面,其海拔高度分别为2000-2200米、2400-2500米、2800-2850米、3000-3100米,这些削蚀面虽面积不大,但地势平缓,有较厚的风化残坡积层,表层发育有黄棕色粉砂质厚土层,竹林生长茂密,形成多数大熊猫活动的核心区域。 山地形态:保护区内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地,属流水作用的中低山,由于受岩性的影响,山地形态多变,由结晶灰岩组成的,多形成峰林状山地;由砂质子板岩组成的,则形成典型的梳状山地;以脊呈锯齿状,远看似龙背,卧龙即因此得名。海拔4000-5000米的山地为寒冻风化作用的高山,岩基裸露,多悬崖峭壁,其下部形成碎屑坡或倒石堆,并有古冰川遗迹分布,古冰斗亦分为四级,按海拔分别为4000-4200米、4350-4450米、4500-4540米、4620-4660米。部分地区冰川退却后,冰斗积水成湖,形成海子。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的山地为终年被冰雪覆盖、现代冰川作用强烈的极高山,主峰四姑娘山及大姑娘山、二姑娘山、三姑娘山均为金字塔形角峰,巍然屹立于保护区的西北边缘。
水文: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水系呈相对独立状态,各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发源于保护区内,呈树叉状分支,并自西向东流出保护区,河流量及水质完全取决于区内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影响。皮条河发源于巴朗山东麓,自西南向东北从保护区的中心地带穿过,全第约60公里,近河位于保护区的北训,发源于四姑娘山东坡,全长约45公里,至磨子沟口与皮条河汇合,称耿达河(又叫渔子溪)。经耿达于映秀注入岷江,全长约34公里,区内长22公里。中河位于保护区东南部,发源于齐头岩和牛头山,全长约30公里。西河位于保护区南部,发源于马鞍山,全长约37公里,至三江口与中河汇合后,称郡江(又叫寿溪河),于漩口注入岷江。该区内河水主要靠降水、森林蓄水和冰雪融水补给。四季长流,终年不断。
气候:
卧龙自然保护区属青藏高原气候区的东缘,由于本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形成了典型的亚热带内陆山地气候,西风急流南支和东南季风控制了区内的主要天气过程,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在干冷的西风急流南支影响下,天气多晴朗干燥,在冷气流的进退过程中,也常形成降雪或雨,夏半年湿润的东南季风顺河而上,遇到高山冷气流而形成丰富的迎坡降水,因而温暖湿润。随着海拔的增高,从山谷到山顶形成了亚热带(2000米以下)温带(2000-2600米)寒温带(2600-3600米)寒带(3600-4400米)高寒带(4400-5000米)极高山寒冻冰雪带(5000米以上)等不同的气候垂直带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卧龙的气候特征:保护区管理局沙湾气象站(海拔1920米)的观测资料显示出,该地区的年均相对湿度为80.3%,冬半年(11月至翌年4月)为75.5%,夏半年(5至10月)为84.8%,无霜期180-200天,年均气温8.5±0.5℃,7月平均温17.1±0.8℃,1月平均温-0.9±2℃,年日照数950±100小时,年降水量890±100mm。
土壤:
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发育条件多变,受气候与植被的垂直变化影响,从河谷到山顶,形成了从亚热带到冰缘环境的各种土壤类型。 1、山地黄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分布海拔1150-16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石英砂岩,有机质含量15-20%,PH为5.8-6.5,阳离子交换以Ca、Mg为主,交换量为40-50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厚3-6厘米。 2、山地黄棕壤:发育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600-2000米,成土母质为沙岩、千枚岩、石英沙岩,有机质含量10%,PH为5.8-6.5,阳离子交换以Ca、Mg为主,交换量为20-50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表层枯枝落叶厚10厘米。 3、山地棕壤:发育在次生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1900-2300米,成土母质为砂板岩、千枚岩、石英砂碉,有机质含量2-8%,PH为6-6.5,阳离子交换以Ca、Mg、Na为主,交换量为20-40毫克当量/100克土,枯枝落叶层厚10-15厘米。 4、山地暗棕壤:发育在针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下,分布海拔2100-2600米,成土母质为千枚岩、砂岩、板岩,土壤有机质含量5-15%,PH为 5.2-5.7,阳离子交换以Ca、Mg、Na、Pb为主,交换量为15-20毫克当量/100克土,表面枯枝落叶层厚达20厘米。 5、山地棕色暗针叶林土:发育在针叶林下,分布海拔2600-36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板岩、千枚岩,有机质含量为8-24%,PH为4-6.0,阳离子交换以Ca、Mg、Na、Pb为主,交换量为10-40毫克当量/100克土,表面枯枝落叶层厚达25厘米左右。 6、五高山草甸土:发育在耐寒灌丛及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600-39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有机质含量18%左右,PH为5.7-6.1,阳离子交换以Ca、Mg、Na为主,交换量为32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中石砾含量70%左右。 7、高山草甸土:发育在高山草甸植被带下,分布海拔3900-44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土壤有机质含量19%左右,PH为5.8-6.3,阳离子交换以Ca、Mg、Na为主,交换量为10-39毫克当量/100克土,土壤中石砾含量达70%以上。 8、高山寒漠土:发育在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下,分布海拔4400-5000米,成土母质为砂岩、千枚岩、石英砂岩,土壤有机质含量1-3%,PH为6.8-7.0,阳离子交换以K、Ca为主,土壤中石砾含量达80%以上。
植被:
卧龙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面积达11.8万公顷,约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6.7%,灌丛草甸覆盖面积约3.04万公顷,复杂多变的自然条件造成了植物种类与群落的多样性。 自然植被:卧龙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具有较多的特有种属和子遗植物。根据植物种类组成和植被的外貌特征,卧龙的植被可化分为以下6种类型: (1)常绿阔叶林:分布在海拔1600米以下地段,建群种主要有樟科、山毛榉科、山茶科和冬青科植物。林内有少量桦木科、槭树科和胡桃科等的落叶阔叶树种,林下有大面积的白夹竹(Phyllostachys nidularia)油竹子(Fargesia angustissima)和拐棍竹(Fargesia rebusta),植被外貌四季常绿,季节变化不明显。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1600-2000米地段,建群种中,常绿的有山毛榉科、樟科等树种,落叶的有桦木科、胡桃科、槭树科等树种,局部地区有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水青树(Te tracentron sinense)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等珍稀的古老孑遗植物伴生,林下层以拐棍竹为主,植被外貌季节变化明显,春夏深绿与嫩绿相间,入秋则绿、黄、红、褐等诸色渗杂,冬季仅林冠有少量绿色点缀于白色世界中。 (3)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海拔2000-2600米地段,建群种中,阔叶树种有红桦(Betul albo-sinensis)槭树(Acer spp.)藏刺榛(Corylus forox)椴树(Ti lia chinensis)等,针叶树种有铁杉(Tsuga spp.)表吊杉(Picea brachytyla)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松树(Pinus spp.)等,林下广泛分布着拐棍竹,局部地区有大箭竹(Yushania ch ungii)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植被外貌季节变化显著,春夏呈翠绿色,秋末冬初则七彩斑阑,构成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一大景致。 (4)寒温性针叶林:分布海拔2600-3600米地段,建群种有表吊杉,多种冷杉(Abies spp.)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四川红杉等,林下有大面积的冷箭竹,约占全区竹类总面积的50%,局部地区还有大箭竹、华西箭竹(Fargesia nifida),植被外貌呈暗绿色,季节变化不明显。 (8)耐寒灌丛和高山草甸:分布海拔3600-4400米,耐寒灌丛以紫丁杜鹃(Rhododendron violaceum)牛头柳(Salix dissa)细枝绣线菊(Spiraea myrtlloides)华西银露梅(Potentilla glabra)和香柏(Sabina pingil)为主,高山草甸有:以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为主的杂草类草甸,以羊茅(Festuca ov ina)为主的禾草草甸,以矮生蒿草(Kobresia humilis)为主的莎草草甸,夏季百花齐放,景色宜人。 (6)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带:分布在海拔4400-5000米地段,主要由多毛、肉质的矮小草本植物组成,如多种凤毛菊(Saussurea spp.)多种赀耳草(Saxifrag a spp.)多种红景天(Rhodiola spp.)蚤缀(Arenaria spp.)点地梅(Andresace spp.),另外还有少量的地衣和苔藓植物。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