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平武县平武小河沟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平武县平武小河沟省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4248
标签:
概述:

小河沟自然保护区是199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类型
野生植物
级别
省级
主管部门
林业
序号:
川25
保护区名称:
平武小河沟
行政区域:
平武县
面积(hm2):
28 227
主要保护对象:
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及其生境
始建时间:
1993/8/1
地质地貌:
保护区跨昆仑秦岭区西秦岭分区(二级)摩天岭小区(三级)和昆仑秦岭区马尔康分区(二级)金川小区(三级),出露的岩层有第四系、三叠系、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震旦系和前震旦系,岩组为泥盆纪千枚岩结晶灰岩层。区内地质构造主要的构造体系为摩天岭东西向构造带,总体走向为东西或近东西向,褶皱主要为东西向复背斜—木皮复背斜。断层呈近东西走向,背侧为正南或南南两向陡倾。 保护区地形为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为保护区北部的洞沄坝西北角(海拔4166m), 最低海拔为保护区内小河沟沟口边界处的五层岭(海拔1310m),相对高差达2856m。地貌属印支运动褶皱带和断块抬升的产物,是在喜马拉雅运动以后强烈上升地区之一。境内山地上升幅度大,形成高山、中山、低中山。高山(4000m以上)地带河谷深切高差在1000~1500m之间。河谷横剖面多呈“V”形谷,纵剖面呈阶梯状。由于谷坡陡峭,一般坡度在35°以上,沿谷坡至山岭常有崩塌、滑坡、崩裂等物理地质现象。中山(2500~4000m)地形切割极为强烈,山坡陡,沟谷深,悬崖峭壁。平均坡度40~60°,陡坡面积占中山面积的78.8%,河谷多呈“V”形谷。低中山(1000~2500m)地貌形态主要有猪背脊、锯齿状山脊、平坦山脊、单面山、圆宝顶等。区内河谷阶地主要分布于江河两岸,属堆积侵蚀地貌。谷坡多为结晶灰岩、白云岩、变质石英砂岩、页岩构成。坡地地貌是坡地风化物形成的大量碎屑物,在重力与流水作用下,发生侵蚀、搬运和堆积形成的。区内坡地地貌主要为崩塌地貌和滑坡地貌。崩塌地貌是岩石屑沿斜坡崩塌至坡度较平缓的地带堆积成锥形的倒石堆。崩塌地貌的形成是由于地形陡峭、岩石中节理、断层发育,而暴雨和地震往往成为崩塌的诱因。滑坡地貌是以地下水和地表水作为滑动剂,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形成的地貌。
水文:
区内溪流为涪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夺补河支流小河沟及涪江上游北岸黄羊河及下游北岸的一些小支沟,水流湍急。区内主要的地下水类型为基岩裂隙水,由于变质岩与岩浆岩隙区内面积最大,故这类裂隙水占90%以上。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降水,其次是春末夏初的冰雪融化,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很大。
气候:
保护区所在地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型,但垂直差异较大,河谷温暖,山地寒冷。区内年均温8~10°C,年均温变化不大,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热月为夏季7月平均气温24.2°C,最冷月冬季1月平均气温3.9°C。每年从2月到7月气温逐渐回升,8月到次年1月气温逐渐下降,0°C以上的积温为3072°C,无霜期约150天左右。区内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376.7h,日照百分率为31%,但日照的分布不均匀,一年中各月的日照时间与气温基本同步变化,7月日照时间最长,1月日照时间最短。区内降水东南部多、西北部少;山地多,河谷少,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降水量在月、季上分布极不均匀,夏季多,冬季少,与气温变化大体同步,从1月到7月降水量逐渐增加,从7月到12月降水量逐渐减少。降水量主要为降雨,其次还有降雪,随着海拔的升高积雪时间逐渐加长。
土壤:
植被:
小河沟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共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即阔叶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8个植被型;22个群系。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植被类型呈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1350-2000m)~次生落叶阔叶林(海拔1350-2500m)~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海拔2000-2500m)~针叶林(海拔2500-3300m)~亚高山灌丛(海拔3300-3600m)~亚高山草甸(海拔3300-3600m)~高山灌丛(海拔3600-4166m)~高山草甸(海拔3600-4166m)的分布特点,且部分植被类型在分布海拔范围上有重叠现象。
社会经济:


Copyright © Since 2014. 开源地理空间基金会中文分会 吉ICP备05002032号

Powered by TorCMS

OSGeo 中国中心 邮件列表

问题讨论 : 要订阅或者退订列表,请点击 订阅

发言 : 请写信给: osgeo-china@lists.osgeo.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