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16-10-06
更新日期: 1970-01-01
编辑:
浏览次数: 8402
标签:
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省
概述:
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之一,地处龙感湖核心地域,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东南部,东接安徽省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与黄梅县下新镇相连,西与濯港镇毗邻,南临长江,与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江之隔。总面积为22322h㎡。保护区是由湖泊、滩涂、草甸等组成的以生物多样性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龙感湖湿地,是中国淡水湖泊中保持最为完好的重要湖泊湿地之一。2009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质地貌:
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下扬子台褶带的北缘。在早更新世,东部沿海抬升几十米形成断块山,后由于中、晚更新世,长江中下游构造差异,断陷盆地规模活动较强,长江大地下陷,形成内陆水泊区域,经水流和地质作用,长江上游沉积物在这里沉积,并构成自然冲积扇状沿江冲积平原。
龙感湖在春秋战国时与江南的鄱阳湖连通一片,统称彭蠡泽,汉三国以后彭蠡泽(现今鄱阳湖)南移与江北大湖分离。新中国建立前,堤防失修,多次造成江堤溃口,洪水泛滥带来泥砂搬运到阶地前沿,中部虽有第四纪黄土堆积延伸,但受低丘的阻碍,第四纪黄土堆积难以向前推移,使之形成现今的湖相构造。龙感湖正处于长江中下游和华中与华东地区的过渡地带,地势低平,水网交织,湖泊湿地众多。
水文:
湖北龙感湖外部形态似桌球拍状,东与安徽龙感湖相连,北与其柄状的大源湖、小源湖和下新镇、下湾相通,西和西南被“八一”大堤分隔并与溪阁闸相连的是围湖垦殖大片张湖、万牟湖和大沙湖以及龙感湖农场,南与“八一”港直通长江。在其周边有太白湖、柴湖、上沙湖和洋湖。湖北龙感湖的断面形态呈浅盘状,湖岸缓斜不陡,湖底较平坦,湖滨浅滩稍有发育。0m~20m处多为长江冲积物,20m~40m处是第四纪粘土沉积物,40m以下属嘉陵石灰岩。
湖北龙感湖湖岸线长69km,长度22km,最大宽度8km,最小7km,湖岸发育系数K值为2.14。由表2-1可以看出,湖北龙感湖的面积与同时期的洪湖相比,洪湖面积要大两倍以上,但湖岸线长却几乎相等;与梁子湖相比,湖北龙感湖虽仅小1/2不到,但湖岸线长却短了4倍,K值也仅为梁子湖的1/4,说明三者形态差异明显,尤其是梁子湖。
气候:
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湿,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区内年平均气温16.7度,年平均降雨量1240毫米,是湖北省多雨区之一,年平均降水日数138.2天,,暴雨日数为6.5天,无霜期267天。
植被:
保护区湿地植被属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草丛沼泽和浅水植物湿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浅水植物湿地亚区。
浮游藻类
湖北龙感湖自然保护区现有浮游藻类171种,隶属8门、39科、81属。其中蓝藻门4科、12属、24种,占总数14.1%;隐藻门1科、2属、5种,占总数2.9%;甲藻门3科、3属、5种,占总数2.9%;金藻门2科、2属、4种,占总数2.3%;黄藻门3科、3属、3种,占总数1.7%;硅藻门9科、17属、43种,占总数25.2%;裸藻门3科、7属、11种,占总数5.8%;绿藻门14科、35属、76种,占总数44.7%。蓝藻、硅藻和绿藻占总数84%。保护区浮游藻类种类多,密度较小。
维管束植物
湖北龙感湖自然保护区内现有维管束植物183种,隶属3门、63科、131属,其中,蕨类植物6种,隶属5科5属;裸子植物6种,隶属2科4属;被子植物171种,隶属56科122属。15个分布区类型中,在湖北龙感湖自然保护区中除了中亚分布外其它14种均有分布,说明该地区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是复杂的。从区系各分布区类型所占比例来看,世界分布的36属66种,占总属数的29.51%和38.60%,是各个分布区类型中最多的;剩下的86个属中,属于热带或以热带为中心分布地理成分的有44属、50种,分别占总数的36.07%、29.24%,属于温带性质的有42属、55种,分别占总数的34.43%、32.16%,温带分布和热带分布基本相当,表明从热带到温带的过渡属性是湖北龙感湖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点。
植被类型
①水生植物群落。保护区内水生维管束植物118种,按生活型划分:湿生和挺水植物86种,占72.88%;沉水植物19种,占16.10%;浮叶植物5种,占4.23%;漂浮植物8种,占6.77%。优势种有莲、芡实、菰、黑藻、菹草、苦草、小茨藻、水鳖、野菱、聚草、眼子菜、马来眼子菜、微齿眼子菜、冠菱和金鱼藻等。
龙感湖水生植物带状分布十分明显,其特点是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均各自形成独立的植物带。分别是湿生植物带、挺水植物带、浮叶植物带和沉水植物带。
根据《中国植被》的分类系统划分方法和《中国湿地植被》的区划,保护区水生植被型划分为沉水、浮叶、挺水、湿生4个植被亚型13个群落,即苦草、菹群落,苦草、黑藻、金鱼藻群落,黑藻群落,小茨藻群落,荇菜群落,芡实+槐叶萍群落,菱群落,芡实群落,芡实+莲+菱群落,菰群落,莲群落,莲+菰+喜旱莲子草群落,粗梗水蕨+菰+凤眼莲+水鳖群落。
②陆生植物群落。保护区陆生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保护区东北部部分低山丘陵地区,主要群落类型有针叶沼泽林类型、针阔混交林类型和落叶阔叶林类型。
保护区内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粗梗水蕨、莲、野菱、秤锤树、樟5种。粗梗水蕨分布面积约为250h㎡,野生莲的分布面积达333.3h㎡。